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08 相關院校:北京林業大學
導師詳細信息
導師姓名: | 張建軍 | 照片:無 | |
性別: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 年10 月21 日 |
院系名稱: | 水土保持學院 | 一級學科: | 地理學 |
二級學科: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研究方向1: | 地理信息在水文研究中的應用 |
研究方向2: | 水土保持 | 研究方向3: | 林業生態工程 |
政治面貌: | 共青團員 | 現任職務: | |
現在職稱: | 副教授 | 職稱評定時間: | 2000 年12 月1 日 |
導師最后學歷: | 博士 | 導師最后學位: | 博士 |
獲學位時間: | 1 年1 月 | 獲學位單位: | 北京林業大學 |
是否院士: | 非院士 | 是否留學: | 是 |
留學國別: | 日本 | 留學時間: | |
碩導、博導: | 碩導 | 批碩、博導時間: | 2000 年12 月1 日 |
在讀碩士: | 8人 | 畢業碩士: | 2人 |
在讀博士: | 0人 | 畢業博士: | 0人 |
上崗時間: | 2000 年12 月1 日 | 現在在崗否: | 是 |
是否外聘導師: | 否 | 原外聘單位名稱: | |
是否千百萬人工程: | 否 | 是否長江學者: | 否 |
其它稱號: | 所在學科是否博士后流動站: | 是 | |
工作簡歷: | 1987年7月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以來,在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任教 1993-1994在日本研修 1994-2001在北京林業大學任教 2001年在日本研修3個月 2002年-2004年在日本進行博士后研究 2004-至今在北京林業大學任副教授 工作期間,先后參加完成與主持完成的國家科研攻關項目有:(1)國家“七.五”攻關專題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體系綜合效益研究”中承擔林冠截留、坡面徑流泥沙、小流域徑流 泥沙、土壤水分的研究工作。該項目獲獲1994年度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5名)。 (2)國家“八.五”攻關專題"三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區域生態效益研究"中承擔坡面水土保持 林地水文生態效益和流域水文生態效益的研究工作。該項目獲1999年度國家林業局林業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第8名)。(3)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基金課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 研究”中承擔沙棘、虎榛子林地土壤水分動態的研究工作。 (4)中日技術合作“黃土高原 水土保持技術培訓”項目中負責森林水文學科、土壤科學方面的研究。(5)國家“九五”攻 關專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續提高綜合配套技術研究”中主持“黃河中 游防護林體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續提高技術研究”子專題的研究工作。 (6)中國工程院《中 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項目》水土保持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問題研究中,承擔海河 流域水土保持和林業生態工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 (7)中日技術合作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技術培訓項目的完善項目,負責森林水文、治山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 (8)國家十五攻關項目“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吉縣)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綜合技術 研究與示范”中承擔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復及結構優化技術的研究。(9)霍英東青年 教師基金“黃土區水土保持防護林生態耗水機理與合理密度研究”,中主要負責水土保持 林耗水機理研究。(10) 863計劃課題“中國西部現代荒漠化防治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2004AA649380)”中負責荒漠化防治技術研究。 (1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黃土高原平 緩坡退耕還林農林復合可持續經營技術(02EFN216701228)”中負責項目設計、實施、報 告撰寫等 。(12)國家林業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防護林體系高效配置及可持續經營技術 (2002-46)” 中負責項目設計、實施、報告撰寫等 。(13)主持完成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黃土坡面地表徑流挾沙能力研究(30571530)”。 |
||
教學工作: | 為本科生開設《流域水文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文計算》、《植物地理學》 為研究生開設《流域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監測與管理》、《高等自然地理》 |
||
研究領域: | 地理信息系統在水文研究中的應用 森林水文、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林業生態工程 |
||
在研課題: | 1.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示范 (2006BAD03A12)”課題中承擔“黃土高原半濕潤區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示范 2006BAD03A1204”專題 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的尺度效應與轉換方 法( 2002CB111503)” 承擔水文尺度轉換研究 3.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項目“呂梁山南麓黃土區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2006-76)” 中 承擔人工促進天然次生林植被恢復優化模式研究 4. 主持日本豐田基金項目“控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植被管理方法(D-05-R-003)” 5.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負責水環境要素的監測 |
||
論文目錄: | 1. 張建軍,賀維,納磊.黃土區刺槐和油松水土保持林合理密度的研究.中國水土保 持科學,2007,5(2):55-59 2. 張建軍,納磊,方家強.晉西黃土區坡面糙率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 (1):108-113 3. 張建軍,清水晃,壁谷直記,延廣竜彥.日本山地森林小流域懸移質泥沙研究.北京 林業大學學報.2005,27(6):14-19 4. 張建軍,清水晃.黃土高原水土保全林地の土壌水分動態に関する研究.森林立地 (Japannese Journal of Forest Environment).2004,46(2):85-92 5. 張建軍,畢華興.黃土區不同植被條件下的土壤抗沖性.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26 (6):25-29(EI收錄,檢索號05279197115) 6. 張建軍,清水晃.中國黃土高原における原位置表面流流出実験.日本森林総合研 究所研究報告.2004,3(2):185-191 7. 張建軍,清水晃.地表流の侵食力に対する黃土高原林地の耐侵食性に関する研 究.55回日本林學會関東支部大會論文.2004,257-260 8. 張建軍.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徑流挾沙能力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25 (5):25-28 9. 畢華興,張建軍.山西吉縣2010年水土資源承載力預測.北京林業大學學 報.2003,25(1):69-73 10. 張建軍.中國黃土高原の治山技術.日本砂防學會誌,2003,55(5),59-63 11.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 報,2002, 24(3):50-53 12.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水土保持林地抗沖性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8,20 (6):20-24 13. 賀康寧,張建軍.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林坡面徑流規律研究.北京林業大 學學報,1997,19(4):1-6 14. 余新曉,張建軍.黃土區防護林生態系統土壤水分條件的分析與評價.林業科學, 1996,32(4):25-33 15.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坡面水土保持林地產流產沙的觀測分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6,18(3):14-20 16.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5,17 (2):27-31 17. 余新曉,張建軍.晉西黃土區刺槐人工林水土保持作用分級標準.北京林業大學學 報,1994,16(2):43-50 18. 張津濤,張建軍.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沙棘生物量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北京林 業大學學報,1993,15(4) 118-123 19. 張建軍.沙棘、虎榛子林地土壤水分動態及有效性的研究.中國治沙暨沙產業學會 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0. 張建軍.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林冠層水文作用研究.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 術培訓項目合作研究論文集,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1.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增 刊,1994,12 22.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水分動態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增 刊,1994,12 23.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主要防護林樹種——刺槐生長規律的研究,水土保持科學與 發展,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24. 張建軍.黃土區坡面股流沖刷研究.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出版 社,2001.3 25. 張建軍.封禁流域的植被恢復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 26. 張建軍.晉西黃土區坡面徑流監測分析,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 出版社,2001.3 27. 張建軍.林地枯落物截留降水規律的研究,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 業出版社,2001.3 28. 張建軍.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 出版社,2001.3 29. 張建軍.水土保持功能持續提高的指標體系及其評價,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 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 30. 張建軍.山西省吉縣坡面徑流小區觀測研究成果初報,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 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 31. 張建軍.通用流失方程式在林地的應用,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 出版社,2001.3 32. 張建軍.蔡家川流域水文觀測研究,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出版 社,2001.3 33. 張建軍.樹木蒸散量的測定方法,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出版 社,2001.3 34. 張建軍.蔡家川流域蒸發散計算方法,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中國林業出 版社,2001.3 |
||
著譯目錄: | 1.《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研究》,朱金兆,松岡廣雄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 編委 2.《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綜合效益研究與評價》,孫立達;朱金兆主編,中國科學出版 社,1995,編委 3.《山區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余新曉等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編委 4.《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趙金榮,朱金兆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編委 5.《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沈國舫,王禮先編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 社,2001,編委 |
||
科研成果: | 獲得過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通過對黃土高原土壤水分進行長期監測后提出黃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年變化可以劃分為消耗 期、積累期、消退期、穩定期四個時期,利用變異系數將土壤水分剖面劃分為土壤水分弱 利用層、利用層、調節層三個層次。通過土壤水分有效性評價得出黃土高原林地土壤水分 長期處在生長阻滯含水量之下,林分密度是影響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黃土高 原土壤水分評價模型。在土壤水分監測的基礎上通過水量平衡分析,提出了黃土高原主要 造林樹種刺槐和油松不同林齡的合理密度,這對黃土高原刺槐、油松水土保持林的經營管 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進行研究后,從物理原理出發,建立了林冠截留計算 模型,該模型的建立為黃土高原坡面徑流模型的構建奠定了基礎。通過對黃土坡面水土保 持林地坡面產流產沙進行觀測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徑流的形成的基本條件為降雨 強度大于10mm/h,雨量載10mm以上,在黃土區能夠造成土壤侵蝕的主要降雨形式為雨量大 于30mm的降雨。該研究為黃土區土壤侵蝕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設計標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 義。 通過對黃土區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進行研究后,提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穩滲 速率隨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徑流量隨林分密度的增加大幅度減小。從改良土壤滲透性 能、減少水土流失以及林地土壤水分供給能力考慮,油松林、刺槐林的密度應該在3 000 株/hm2以下為宜。隨密度的增加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產沙量大幅度減少。油松林密度由 750 株/hm2 增加到8490株/hm2 時產沙量減少了83.42 %. 刺槐林密度由495株/hm2 增加到 3750株/hm2 時產沙量減少了70.9 %。在干旱、半干旱的少雨地區,應大力提倡種草,草本 植物耗水量較小,在較少的降雨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同時草還可以作為家畜的飼料。在 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時,發展多種經營,從而增加當地經濟的多元化,促進經濟的持續發 展。該研究結果對黃土區植被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黃土區同植被覆蓋條件下土壤抗沖性進行研究后提出,流量一定時,不同植被條件 下沖刷水流泥沙含量為農耕地> 道路邊坡> 草地> 刺槐林地> 油松林地。同一坡度、相同 沖刷流量條件下,林地和草地的抗沖性約是農耕地的50 倍、道路邊坡的20倍。用相同流量 沖刷不同植被條件下的坡面時,沖刷水流的含沙量隨坡度增加而增加,即在所研究的坡度 范圍內土壤的抗沖性隨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為5°時,農耕地上沖刷水流的含沙量是油 松林地的146.35 倍、草地的278.76 倍;坡度為25°時,其含沙量是油松林地的24.18倍、 草地的20.54倍。林草措施的防沖效果隨坡度增大有減弱的趨勢。 植物根系對土壤抗沖性 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沒有植物根系保護的小區沖刷水流的含沙量是有植物根系(鏟過草皮) 的2.68~21.45 倍. 林草根系對土壤的網絡保護作用在地表徑流量較小時更為有效,這種 網絡保護土壤的作用隨流量的增加有減弱 的趨勢。沒有地被物的土壤抗沖性明顯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前者沖刷水流含沙量是后者 的2.21~8.01倍。通過研究得出黃土區水土保持的關鍵是如何有效的分散地表徑流,即使 是有林草措施保護的坡地,也應盡可能有效地分散地表徑流。這樣植被的根系和地被物的 防護作用才能持續穩定的發揮。該研究結果指出了利用植被措施治理黃土區的水土流失的 關鍵所在,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以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農地為研究對象,利用野外放水試驗 的方法,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對坡面徑流的影響和坡面徑流的挾沙能力。研究指出:各地類 徑流的挾沙能力順序為:油松林地< 草地< 刺 槐林地< 農地。在分析各地類流速和泥沙含量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表徑流挾沙能力的計算 模型,以及利用坡面流速計算侵蝕量的模型。地表徑流挾沙能力計算模型和侵蝕量計算模 型的建立,為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機理研究和侵蝕產沙的預測預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利用野外定位觀測資料對黃土區不同尺度小流域徑流過程進行了研究,研究指出:不同尺 度小流域的徑流深、徑流系數差異顯著;雨強是影響小流域洪水過程線的主要因素;在小 尺度上不同雨量條件下小流域的洪水過程線相似,而在較大尺度上不同雨量條件下流域的 洪水過程線差異顯著;提出在水文模型構建、尺度轉化的關鍵是如何定量描述下墊面覆蓋 和地形條件的變化,以及定量描述降雨參數、尤其是雨強的空間分布。該研究結論對水文 模型的構建與尺度轉換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
||
成果推廣應用情況: | |||
表彰和榮譽: | 獲1994年度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1999年度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
||
主要兼職: | |||
備注: | |||
辦公室電話: | 010-62336756 | ||
住宅電話: | (暫不公布) | ||
傳真: | 010-62336756 | ||
手機: | (暫不公布) | ||
通訊地址: | 北京林業大學67信箱 | ||
郵政編碼: | 100083 | ||
電子郵件地址: | zhangjianjun@bjfu.edu.cn | ||
主頁地址: | hhttp://zhjj818.xinwen365.net/ |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