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21 相關院校:蘭州大學
任繼周,1924年生,山東平原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名譽所長。
1948年中央大學(現南京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畜牧專業畢業。1948—1950年,任繼周師從我國草原科學奠基人王棟教授,專攻牧草學。1950年應獸醫學家盛彤笙院士的邀請到國立獸醫學院(現甘肅農業大學)任教。自那時起,先后在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等單位從事草業科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52年任講師,1978年由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1984年被批準為我國第一位草原學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草原系主任,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1981年任創辦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并擔任第一任所長。1992年甘肅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由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和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共同組建的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任繼周為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2002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整體并入蘭州大學,成立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任繼周任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任繼周的主要學術與社會兼職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至第七屆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至第三屆成員、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專家,全國科協第六屆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至第四屆委員,中國草學會第一至第三屆副理事長、第一副理事長、首席顧問,國際人與生物圈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草原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RangelandCongress)連續委員會成員,《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編委,《國外畜牧學——草原與牧草(現名《草原與草坪》)》、《草業科學》、《草業學報》主編、名譽主編。
作為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奠基人之一,國家草業科學重點學科點學術帶頭人,任繼周的主要科技成就與貢獻如下:
創立了草原的氣候—土地—植被綜合順序分類法,成功地應用于我國主要的牧業省(區),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公認的兩大草原分類體系之一。
在我國率先開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措施,研制出了我國第一代草原劃破機—燕尾犁。該理論與技術體系現普遍應用于占我國草原總面積約1/3的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區。
研究提出了評定草原生產能力的新指標—畜產品單位(AnimalProductUnit,簡稱APU),結束了各國各地不同畜產品無法比較的歷史,APU已被我國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采用,被國際權威機構用來評價世界不同地區草原生產力(見《WorldResource》,1987)。
研究提出了草原季節畜牧業理論,已為我國牧區廣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水平。
研究提出了草地農業系統包括前植物生產層(自然保護區、水土保持、草坪綠地、風景旅游等),植物生產層(牧草及草產品)、動物生產層(動物及其產品)及外生物生產層(加工、流通等)等4個層次。這一理論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對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是對傳統的草原生產和農業生態系統概念的更新和發展,草地農業理論已為我國政府部門及學術界普遍接受,并在南方草地,黃土高原和內陸鹽漬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果。
研究提出了系統耦合和系統相悖的理論。在我國草業學術界,開系統科學理論與草業科學理論相結合的先河。提出草地農業中不同亞系統間的系統相悖是我國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亞系統間的系統耦合和草地農業系統外延與種植業、林業等系統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這一理論甘肅河西走廊山地州荒漠系統中成功地得以應用。
在我國最早開展了草坪運動場、高爾夫球場的建植與管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建植、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已為生產實踐普遍采用。
先后創辦并主編了《國外畜牧學—草原與牧草》、《草業科學》、《草業學報》,后兩種已被國家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ABI做為其文摘基本刊物。
創建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草業科學專業的“草原學”,“草原調查與規劃”,“草原生態化學”,“草地農業生態學”等4門課程,并先后主編出版了同名統編教材。自50年代中期便開始培養草原科學研究生,創建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系,我國唯一的草原生態研究所。
任繼周院士共主編出版了大學統編教材4本,工具書4部,專著10本,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一項。1978年被評為甘肅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1983年美國草原學會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1991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并被人事部批準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0年被人事部等部委授予全國優秀農業科學工作者稱號。2009年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獲獎人)、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感動甘肅人物、甘肅省情系隴原-獻身教育特別榮譽獎、百年蘭大-特殊貢獻獎榮譽稱號。2010年榮獲中國草學會首屆“杰出功勛獎”。2011年榮獲國務院扶貧辦“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和CCTV三農人物。1988年新西蘭梅西大學(MasseyUniversity)出資設立了任繼周教授獎學金,專門用以資助中、新兩國農業領域內學者、學生的交流。
任繼周自1950年執教以來,始終未脫離草業科學的教學工作,盡心盡責培育新人,桃李滿天下。1957年他應邀為農業部草原培訓班系統地講授了草原學;1958—1959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派,作為草原專家,在越南民主共和國河內農林大學講學一年。1977年11月,他主持制訂了以草原調查與規劃、草原培育學、草原保護學、牧草栽培學、牧草育種學等專業課為核心的我國第一個全國草原本科專業統一教學計劃,這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高等草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與保證培養質量奠定了科學基礎。1983年與1991年任繼周受農業部委托,兩次牽頭召開會議,分別制訂了“攻讀草原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了“攻讀草原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制訂了“攻讀草原科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要求”。被農業部批準并頒發各高校施行。它對規范我國草原科學研究生培養工作,提高整體培養質量起到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作用。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