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28 相關院校:蘭州大學
姓名:徐夕生
原所在單位: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現職稱:教授
業務專長:巖石學
受聘日期:2011.9.10
學術及工作簡歷:
1979-1989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學習,先后獲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9年留校任教,1990年和1995年先后被聘為講師、副教授;1996.5-1999.10在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合作研究并獲博士學位。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現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兼職:國際地科聯固體地球成分與演化委員會委員、澳大利亞Macquarie 大學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巖漿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巖石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專家、《巖石學報》編委、《巖石礦物學雜志》編委、《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編委。
主要貢獻及業績:
主要從事中國東南部殼幔作用與巖石圈動力學研究,包括對花崗巖成巖成礦機理、地幔巖石地球化學的研究。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教材《火成巖巖石學》一本。1995年、2004年和2007年3次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研究成果包括:
1.建立了我國第一條詳細的、由單一地點樣品構成的廣東麒麟地溫梯度曲線。
2.在安徽女山新發現三種來源很深的樣品,建立了地溫梯度曲線和精細巖石圈剖面。
3.找到了中國東南沿海底侵作用的直接證據,為中國東部花崗巖成因研究找到了突破口。
4.發現了南嶺中元古宙地殼基底。提出華夏地塊最早的古陸殼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而元古宙(~1.8Ga和~1.4Ga)為陸殼的主要增生時期。
5.對中國東南沿海中-新生代玄武巖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揭示了本區新生代玄武巖的起源。
對華南玄武巖中橄欖巖深源包體進行了系統研究,對華南巖石圈演化提出了新的認識。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