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28 相關院校:蘭州大學
姓名:金振民
原所在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現職稱:教授(院士)
業務專長:構造地質學和大陸動力學
受聘日期:2011.9.10
學術及工作簡歷:
金振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5年7月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現任教育部巖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專業委員會顯微構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現場指揮部副總地質師。長期以來從事構造地質學教學和巖石流變學和地球動力學的科研工作。發表論文110篇,SCI論文32篇(包括“Nature”雜志論文2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各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200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獲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1998年和2004年分別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并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教育部、人事部)。
主要研究領域:(1)巖石圈流變學和大陸深部構造;(2)地幔動力學和超高壓巖石相變;(3)高溫高壓實驗學及其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
主要貢獻及業績:
一、上地幔橄欖巖動態部分熔融的發現,揭示動態原始巖漿熔體薄膜的拓樸結構特征。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玄武巖漿過程是板塊運動和地殼增生動力學主因之一。1994年之前,國際上大部分學者只進行了沒有差異應力參與的靜態橄欖巖熔融實驗(這種實驗并不符合上地幔動態條件)。金振民與合作者通過有差異應力參與的動態橄欖巖部分熔融實驗發現,初始玄武質熔體(3-5%)不僅象靜態實驗那樣呈孤立狀態賦存于橄欖石礦物三連點位置,而且熔體在應力驅動下大量沿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這種熔體流體分布形式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結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該成果的科學意義在于:橄欖巖中薄膜熔體直接影響上地幔物質的物理性質(彈性、非彈性、彈性波衰減及導電性)的變化、巖石強度弱化,有效粘度降低。它對闡明上地幔低速高導層(軟流層)成因和大陸造山帶物質不均勻流動具有廣泛的意義。該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1994),并登載雜志封面,文章被“Scince”和“Nature”等22種SCI雜志引用67次,并被后來國外學者多次模擬實驗和天然地幔巖石中熔體分布特征所證實。
二、以實驗為基礎建立超高壓榴輝巖流變本構方程(即巖石變形速率與應力、溫度之間的函數關系,為揭示大陸造山帶深俯沖榴輝巖質巖石圈板塊斷開(或拆沉)機制提供實驗方面證據。
實驗成果發現榴輝巖力學強度與方輝橄欖巖相當,當大陸板塊俯沖至100km以下,榴輝巖巖石圈板陸單獨發生拆沉作用可能性不大,其拆沉的主要原因與熔融——水弱化塑性變形有關。審稿人認為:“該成果為上地幔和俯沖洋殼主要巖石提供了重要的、新的力學強度資料;它對了解天然榴輝巖塑性變形和研究上地幔巖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義”。其主要成果發表在“Geology”(2001)和“中國科學”(D輯)等雜志。
三、中國東部上地幔流變學研究
通過對中國東部11個地區天然地幔橄欖巖位錯顯微構造研究,在Ranalli(1984)的觀點基礎上,結合中國東部地幔構造巖的特征,提出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是估算上地幔流變應力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中國東部上地幔高溫流變應力為10-50Mpa,局部地區伴隨有較高差異應為120-170Mpa。該成果發表在“Tectonophysics”(1989),部分成果被美國大學《構造地質學教材,Twiss著》引用。與Bai等合作通過實驗,建立中國東部第一批橄欖石高溫流變學本構方程,為研究中國東部上地幔動力學提供橄欖石力學強度的資料。
四、中國大陸科學鉆的超高壓巖石的巖石物理性質研究
金振民負責的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現場巖石物性實驗室與Kern教授等合作,對我國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巖石和科學鉆孔巖心開展系統的物性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1)高密度榴輝巖與低密度片麻巖之間高反射系數(R>0.30)是引起地震強反射體的主因;(2)不同尺度韌性剪切帶糜棱巖和透入性應變面理組構是增強地震波各向異的反射載體。該成果為蘇魯地區地震強反射推斷地球物理模型(楊文采等2004)的合理解釋提供巖石物性方面重要約束,同時也為地球物理深部探測與實驗巖石物理學交叉探索一條有效途徑。該成果發表在“Tectonoprysis”(2篇,被SCI引用33次)和“巖石學報”(2篇)。
五、地幔成礦學實驗——西藏羅布莎鉻鐵礦礦床部分熔融成因研究
金振民與合作者在控制氧分壓條件下直接用上地幔四相礦物組成的橄欖巖的實驗研究,成功地模擬了鉻鐵礦形成的機理:即原巖中鉻透輝和鉻尖晶石通過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鉻元素,并富集呈工業品級的鉻鐵礦石(Cr2O3 38-47%),通過成礦實驗確證了前人從巖石學和礦床學角度提出的鉻鐵礦地幔熔融的成因認識(王希斌,1999;白文吉等,1994;Robinson等1995)。該成果被鮑佩聲等主編的“中國鉻鐵礦床”著作(1999)引用。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