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8-05 相關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導師詳細信息
姓名:李運澤
性別:男
出生年份:1972
職稱:教授
院系: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首次聘任導師時間:2005
現聘任導師一級學科名稱: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現聘任導師二級學科名稱:人機與環境工程
聘任在第二學科培養博士生專業名稱:無
聘任在自主設置學科培養博士生專業名稱:無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1)航天器及空間電子設備熱控制2)飛行器能源管理與環境控制3)人機及環境系統的仿真、測量及控制技術
電子信箱:liyunze@buaa.edu.cn
辦公電話:82338778
辦公地點:新主樓C座1024室
通信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05信箱
個人簡介:
李運澤,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前主要從事飛行器能源管理與環境控制領域的科研工作,具體研究方向包括:
(1)航天器及空間電子設備熱控制;
(2)飛行器能量利用及優化理論;
(3)機電系統的仿真、測量及控制技術。
主要教育與科研經歷包括: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博士后出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技術學科,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訪問學者,臺灣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訪問教授。
近年來已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EI及其它各類學術論文80余篇,持有已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18項;擔任研究生《環境模擬技術》、《環境控制系統的智能控制理論》,以及本科生《載人航天環控生保系統》等課程的主講教師,已指導畢業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0余人,其中4人為校級優秀學位論文獲得者。
近期主持及完成的部分代表性科研項目包括:
1)衛星熱控制類:
(1)納衛星熱系統動態特性與自主熱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數字化航天器熱控設計與仿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3)試驗數據仿真及在軌溫度預測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4)基于表征的在軌熱故障預示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5)基于半物理仿真的虛擬熱試驗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6)微小衛星的無線能量傳輸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基金項目
(7)自適應控溫冷板研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2)載人航天、探月及深空探測類:
(1)空間駐留系統熱控回路控溫算法的仿真軟件開發與數值分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2)新概念航天服生保系統冷熱電一化理論與方法,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開放研究基金課題
(3)貨運飛船艙內流場的試驗測量系統研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4)貨運飛船艙內溫濕度分布的試驗測量系統研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5)月面探測系統熱控模擬驗證軟件研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6)核同位素熱源功率的測量系統研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7)火星砂塵環境的模擬與數值分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究課題
3)航空及機電技術類:
(1)多電及全電飛機機載冷熱電聯產技術及其綜合熱經濟性,航空科學基金項目
(2)多電機電系統綜合熱管理及電力作動裝置的高效冷卻技術,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3)飛機的能量綜合利用技術,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4)飛機機載能源的新原理與新方法,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5)飛機熱沉的動態管理與評估技術,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6)航空永磁同步電機的相變控溫系統研制,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究課題
(7)工業機器人的半物理熱試驗技術,ABB合作研究課題
(8)機器人驅動體系熱特性的建模與分析技術,ABB合作研究課題
招生及培養說明:
1)本人主要采取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科研工作實踐的方式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紀律性、主動性和科研敬業精神,優先招收、培養博士生、以及有能力與確定意愿在本人課題組繼續攻讀博士的碩士生。
2)每年計劃招收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合計2至3人,有航空宇航科學技術、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電測控及自動化等領域之一的教育或科研背景者優先,報考者需事前向本課題組提交簡歷、成績單、論文、證書等說明其情況的文檔材料的電子版,以供參考,上述電子材料事后不退回。
3)在培養過程中,研修條件保障、助研津貼、各關鍵培養環節考評結果等重要事項均與學生的實際科研工作表現緊密相關,歡迎對本課題組科研有足夠興趣、能嚴格遵守科研紀律并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的同學加入課題組的科研工作。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