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由心理問題而引發的青少年自殺、犯罪、早戀等問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備受關注。那么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從理論上來講都有哪些特征呢,2016考研心理學自然也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
社會性發展
1.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以兩難故事(海因茨偷藥)實驗為基礎,對道德發展進行了研究。科爾伯格根據被試的回答,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和六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4~10歲)。兒童處于外在控制時期,服從得到獎賞、逃避懲罰的道德原則;這一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①階段一,避免懲罰與服從為定向階段,兒童專注于行為后果,遵從他人的規則以避免懲罰、得到獎賞;②階段二,相對功利為定向階段,兒童開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將給予的回報來考慮服從原則,以被滿足的程度來評價行為。
(2)習俗水平(10~13歲)。兒童將權威的標準加以內化,他們服從法則以取悅他人或維持秩序;這一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①階段三,尋求認可階段(以“好孩子”為定向),兒童希望取悅他人、幫助他人,會根據行為者的動機、特點以及當前情境評估行為。②階段四,順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階段:兒童開始考慮到社會體系和良心、自己的責任,顯示出對較高權威的尊重,并力圖維持社會秩序。
(3)后習俗階段(13歲以后)。道德觀完全內化,兒童認識到道德原則之間的沖突以及如何從中進行選擇;這一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①階段五,法制觀念階段(以社會契約為定向),人們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視多數人的意愿和社會福利,認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為方式;②階段六,價值觀念階段(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人們依據自己內在的標準行事,行為受到自我良心的約束。科爾伯格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所有階段,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沒有超越尋求認可階段或順從權威階段。
2.反社會行為
(1)反社會行為:是侵犯行為發展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級別體現。原因在于,青少年期的沖動和該時期已具備一定能力。
(2)反社會行為的理論解釋模型:①Dodge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認為,個體對沮喪、憤怒、挑釁的反應并不依賴于出現于情境中的社會線索,而是取決于個體對社會線索的加工和解釋。②Patterson的高壓家庭環境理論認為,高度反社會的青少年往往經歷高壓的家庭環境。
(3)反抗心理:①反抗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過強、獨立意識。②反抗心理的表現有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漠不關心、冷淡相對;反抗具有遷移性。③人的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在2~4歲(幼兒期),第二反抗期則是初中階段,與自我意識的兩個飛躍期基本重疊。其中,第二反抗期中矛盾的焦點在于兒童對自身發展的認識超前,而父母認識滯后。
人在青少年時期,由于心理發展速度的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的童年向成熟發展的過渡階段,實際上少年兒童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社會經驗等都處于半成熟狀態,于是就出現了自己認為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現實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即成人感與半成熟心理狀態的矛盾,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青少年時期的人容易叛逆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