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唯物論
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指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
例如:"我思故我在""萬物皆備于我""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變為獨立的存在,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
例如: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黑格爾的"絕對觀念";朱熹的"理在事先"(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柏拉圖的"美的東西是美使它美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指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例如:"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水是萬物始基";"萬物都從火產生,也都消滅而復歸于火"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
例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萬物皆一,齊萬物而歸一";"天不變,道亦不變";"白馬非馬";"存在"是唯一,并無運動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終不動辯證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二辯證法
(一)三大規律
規律相關概念辯證關系方法論意義及例子量變與質變規律量變就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場所的變更以及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排列組合上的變化。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事物變為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事物就是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樣的循環往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堅持漸進和變革相結合的原則;要堅持適度原則;要重視量的積累。
例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循序漸進";"不打無準備之仗";"有備無患";"防微杜漸";"當機立斷";國民經濟"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否定之否定規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所謂肯定是指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所謂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趨向滅亡并轉化為他物的方面事物經過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決。而處于否定階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還要經過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實現對立面的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道路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這就要求我們對一切事物采取科學的分析態度,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正確對待前進和曲折。
例如:"冰—水—汽";"光的微粒說—光的波動說—光的波粒二像說";"團結—批評—團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自發的結合—近代唯物論辯證法的分裂—現代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自覺結合"對立統一規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包括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貫通,具有多種表現形式。
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離異、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絕對性,包括矛盾無處不在和矛盾無時不有兩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相對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各有特點同一性中包含著斗爭性,沒有脫離斗爭性的同一性;沒有脫離同一性的斗爭性,即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絕對與相對的關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區別的,共性一般不等于個性、個別,絕對不同于相對;其次,二者是相互連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物極必反"(二)唯物辯證法的五大基本范疇
1.原因和結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
一種現象引起另一種現象或者一個過程引發另一個過程,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正確認識因果聯系,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效利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相互作用,指導我們達到對世界的有效改造。
例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本質和現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之間的關系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本質決定現象,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人們正是通過對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才不斷深化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
例子:"家國興亡自有時,關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傾關國,城國之來又是誰?"(這說明看待事物應該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門道"和"熱鬧"分別是現象和本質);
"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發生、發展、滅亡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系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性質或趨勢。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的性質和趨勢。必然性離不開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隱藏著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例子:守株待兔。
4.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我們做工作要從現實出發。為了使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我們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分清好的可能性與壞的可能性,創造有利條件,改變不利條件,使可能變成現實。
5.內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
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的方式。內容和形式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
例子:東施效顰。
(三)聯系的觀點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原理方法論(意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人們想問題、辦事情時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同時要對事物的聯系進行具體分析和把握聯系的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聯系是客觀的,并不表示人在聯系面前無能為力承認聯系的客觀性,想問題、辦事情時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續表
原理方法論(意義)聯系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具體的人們想問題、辦事情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例子: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直接聯系;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間接聯系;
唇亡齒寒——內部聯系、外部聯系;
時勢造英雄——必然聯系、偶然聯系;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聯系、次要聯系;
牽一發而動全身;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坐井觀天;三人齊心,其利斷金;滴水不能行舟,獨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整體和部分的聯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無風不起浪;接通電源,電燈發亮;虛心使人進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因果聯系。
三認識論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其次,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其次,實踐為認識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最后,實踐鍛煉和提高主體認識能力。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認識論的方法論意義: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
2.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指導實踐的方向;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
3.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
方法論意義: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一原理,就必須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
例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量體裁衣""對癥下藥""鄭人買履"。
"百聞不如一見""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點桐,山下務農""莊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例1】 (福建2013年)《三國演義》開篇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這句話未必準確,因為()。
A. 事物的發展需以條件為前提B. 事物的本質不以時間為轉移
C. 事物的質變是從量變開始的D. 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解析】
A。"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明的是事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自然變化,這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事實上,事物的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跟時間推移沒有必然的關系。條件達成,即使時間很短也會發生變化,條件未成,即使時間很長也不能發生變化,將事物變化簡單地歸因為時間推移,是一種錯誤的哲學觀點。故選A。
【例2】
(福建2012年秋)"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思想,充滿著樸素的辯證法智慧。下列體現的哲學思想與這句話相同的是()。
A.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B.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C. "賈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D. "富貴而姿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解析】
C。"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體現的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因此要居安思危。"賈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意思是商人旱天購買舟船,天澇購買車輛,等待貨有所缺。與題干中的意思相似,體現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逆向思維。故本題選C。
【例3】 (福建2012年春)下列選項中三國典故與哲學論斷對應錯誤的是()。
A.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B. 草船借箭——人可以認識并利用規律
C. 張飛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張郃——矛盾是對立統一的
D. 望梅止渴——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解析】 D。本題考查哲學常識。"望梅止渴"體現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
【例4】 (福建2010年秋)下列成語全部蘊涵辯證思維的一組是()。
A. 居安思危仰觀俯察藏器待時B. 群龍無首水火不容生龍活虎
C. 否極泰來革故鼎新禍福相倚D. 周而復始剛柔相濟龍吟虎嘯
【解析】
C。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A項中,仰觀俯察體現了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而不是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B、D兩項中的群龍無首、生龍活虎、龍吟虎嘯只是在講一種狀態;只有C項中的成語都包含著辯證思維。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第2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2年*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
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三)*理論
十五大把"*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了黨章。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
(1)2000年春,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2)江澤民在2001年7月1日建黨80周年發表講話,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正確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
2."三個代表"的內容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個代表"指導思想的確立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了黨章,提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五)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1)2003年8月,*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明確使用了"科學發展觀"這一概念。
(2)十六屆三中全會,*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完整表述。
(3)*在200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4年3月全國人口與資源環境工作會議等一系列講話中,對科學發展觀做了系統全面的闡發。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全面體現并進一步闡發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
2.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
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
十八大明確地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黨章修正案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六)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的根本成就。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真理標準大討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由此,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
2.思想路線重新確立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式上發表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二)與時俱進
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更明確地提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三)求真務實
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三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一)社會主義本質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
*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二)三個"有利于"
*指出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1)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市場經濟
1979年11月,*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論斷。
(四)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起始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起始點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初級的基本路線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補充:由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
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具體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行動綱領。
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一)改革開放
........................................更多內容請見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