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_files/book/da0012ddab35e4ddde11d8aaed2e76fc.jpg)
華圖2015云南公務員考試用書申論高分強化試卷 一本裝 2015云南省公務員華圖官方..
- 所屬分類:
云南省公務..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159787516109786
- 出版日期:
-
原價:
¥28.00元
現價:¥0.00元
圖書簡介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詳情
題本
高分強化試卷一(霧霾與“美麗中國”)(1)
高分強化試卷二(建設廉潔政治)(7)
高分強化試卷三(構建社會誠信)(13)
高分強化試卷四(能源的開發與利用)(19)
高分強化試卷五(推進農業科技創新)(25)
高分強化試卷六(關注“失獨家庭”)(31)
高分強化試卷七(穩定物價)(37)
高分強化試卷八(聚焦城市交通管理)(43)
高分強化試卷九(古城再造與保護)(49)
高分強化試卷十(整治旅游市場亂象)(55)
高分強化試卷十一(醫患關系)(61)
高分強化試卷十二(個人信息安全)(67)
高分強化試卷十三(兒童保護)(73)
高分強化試卷十四(中國家長的教育困局及教育形式探索)(79)
高分強化試卷十五(幼兒入園難)(85)
參考答案
高分強化試卷一(91)
高分強化試卷二(92)
高分強化試卷三(93)
高分強化試卷四(94)
高分強化試卷五(95)
高分強化試卷六(96)
高分強化試卷七(97)
高分強化試卷八(98)
高分強化試卷九(99)
高分強化試卷十(100)
高分強化試卷十一(101)
高分強化試卷十二(102)
高分強化試卷十三(103)
高分強化試卷十四(104)
高分強化試卷十五(105)
高分強化試卷一
(霧霾與“美麗中國”)
滿分:100分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應試者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應試者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美麗中國”是一個獨特的亮點。有人粗略統計,在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出現了15次,分布在7個自然段,相關論述一共1398個字……同時,生態文明建設還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治國執政的重大理念,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理應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恪守的政治理念和執政準則。然而,一場席卷小半個中國的“史上最臟”天氣讓“美麗中國”蒙上了陰霾,并且再一次提醒我們:以犧牲人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毫無意義的,GDP的增長必須干干凈凈,否則,物質豐富了,而環境被污染了,國人照樣會活在恐懼和煩惱中。
2.《人民日報》北京2013年1月12日電:近幾天我國中東部持續遭受霧霾天氣影響,據中央氣象臺最新預報,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霧霾勢力將進一步向南北擴張。繼11日發布大霧藍色預警后,中央氣象臺12日18時發布最高級別的大霧黃色預警。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大霧黃色預警指出: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上午,京津地區、河北東部和南部、山東西部和半島地區、河南東部、蘇皖北部、四川盆地、重慶西部、湖北東部、湖南東北部和南部、貴州西部和南部、云南東南部、廣西北部等地有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200米。另外,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華北的平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霾。一場霧霾在中國拉開大幕。
3.在中國,“爆表”一詞已成熱詞。“爆表”是網友對空氣質量指數(AQI)超標的戲稱。在空氣監測中,空氣質量指數設定的最高數值為500,AQI超過500的即為“爆表”。連續幾天,東北、華北、長三角、中部、西南部地區均出現空氣重污染的天氣,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AQI)實時監測數據“爆表”,北京尤為嚴重。從2013年1月10日傍晚起,北京城區和城南部地區大部分空氣監測站PM2.5濃度超過300微克每立方米,此后,污染濃度水平持續上升,到12日夜間達到峰值,超過700微克每立方米,此后濃度出現波動,緩慢下降。
4.2013年1月14日,浙江杭州兒童醫院的輸液室里人滿為患。杭州連續霧霾天氣,空氣污染很嚴重,患呼吸系統疾病的孩子暴增。其他大醫院的呼吸科也都忙得夠嗆。醫生說,灰霾天氣對3類人群影響特別大:一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二是支氣管哮喘病人,特別是重癥哮喘病人;三是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2013年1月12日到1月14日,河北省氣象臺連續3次發布大霧橙色預警信號,河北境內高速公路除張家口、承德地區以外,全部因霧關閉,成為進入2013年以來范圍最廣的一次高速限行。機場方面,1月12日中午12時,因為能見度達不到航班的起降標準,所以石家莊機場的進出港航班全部處于延誤狀態,石家莊機場飛往杭州、大連、長春、秦皇島、武漢、上海等進出港航班一共取消了16班。大霧還造成天津境內14條高速封閉7條,京津兩條高速13日早上全線封閉。山東濟南機場臨時關閉,約30個航班延誤,14個航班取消,全省一半高速路口封閉。山東高速監控中心值班員王寶濤:截止到12號的10點20分左右,山東境內高速除了膠東半島三條高速、東營的東青及東港高速開通以外,其余的還是處于封閉狀態。
5.2013年1月9日,北京空氣質量是2級,10日直接轉入5級重度污染,連續跨過3級和4級兩個級別。北京市氣象局14日8時50分繼續發布最高級別的霾橙色預警,14日北京的天氣仍處于能見度小于2000米的霾中,空氣污濁。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截至14日10時,城區和南部地區PM2.5小時濃度仍在每立方米250微克以上。記者查閱14日13時北京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結果得知,空氣中各項污染物濃度在緩慢下降中。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這是一次全國中東部地區整體大范圍污染,華北地區尤為明顯,多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級別,預計北京的整個污染過程持續時間將達到6天,為史上之最”。
6.南京街頭,霧霾籠罩,城市高樓掩映在灰蒙蒙的底色中,雖然清晨天色已亮,但在繚繞霧氣里穿行的小汽車,依舊開著車燈謹慎緩行;大部分行人用口罩遮著口鼻……在持續霧霾的天氣下,這樣的情景不獨南京可見,近期在中國多個城市肆虐的霧霾天氣,同樣也在長江中下游城市穿行“發威”,帶來了空氣污染的“區域性特征”。有專家指出,近幾年,北京在城區作了煤改氣、搬遷工業企業、擴大集中供暖范圍等減排努力,但是郊區污染物排放仍然嚴重,而河北、天津等地的燃煤量遠遠高于北京。據了解,北京每年燃煤量為2000多萬噸,而天津達70000萬噸,河北的燃煤量則達到2億多噸。而且,北京周邊如唐山、天津、石家莊、邯鄲等地重化工業密集,如鋼鐵、建材、火電、化工等,產業分布還有繼續擴展趨勢。“這些都導致一刮偏南風,北京的空氣就容易受到周邊相鄰地區的影響。”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此前,河北、山東等地霧霾天氣已持續了一周。12日一早,北京部分地區天還是藍的,中午轉為南風,濃霧立刻彌漫全城。盡管北京、廣州等城市已經成為煤炭總量絕對削減的先行者,但一個城市的單打獨斗已不足以應對區域空氣污染擴散的嚴峻現實。
7.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評估室高級工程師趙珊珊介紹,秋冬季為霧霾多發季節,特定的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2012年9月以來,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冷空氣活動偏少,且強度偏弱,地面風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氣低層積聚,對霧霾的形成較為有利;另外,青藏高原南側暖濕空氣活動偏強,使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氣流輸送極其活躍,這股暖濕氣流沿西南路徑將豐沛的水汽輸送到我國中東部地區,并且能到達北京附近,使這些地區濕度明顯增加,同時也有利于形成低層逆溫,非常有利于霧霾天氣形成。專家指出,除了氣象條件,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的大氣中顆粒物(包括粗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增加,也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處于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質量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天氣條件,比如霧天時,將會因為污染物難以擴散,而使空氣質量和能見度迅速下降。
北京地區西南部、東南部,以及向南的周邊地區污染水平明顯高于城區,特別是北部地區,大范圍、大區域尺度內污染物的輸送和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疊加,使PM2.5污染物濃度水平進一步升高,也在客觀上加重了北京地區的污染水平。
8.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時期曾出現“霧霾”天氣。在英語中,“霧霾”一詞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煙”和“霧”組合而成。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治理“霧霾”方面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2013年1月14日,紐約州曼哈頓地區的PM2.5空氣質量指數為75,為紐約州最高值,空氣質量等級為“一般”。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加利福尼亞州圣洛倫索谷等地PM2.5達到100至150的區間,空氣狀況被定義為“不適合敏感人群從事室外活動”。
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2006年對標準進行了完善——實現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并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民眾還可以下載手機應用,隨時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空氣總體狀況(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狀況、PM2.5值和臭氧監測數據等。根據美國《清潔空氣法案》,美環保署把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區分為“不達標”“達標”“無法分類”3種,PM2.5數據是其中最重要環境空氣指標之一。此外,環保署還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氣中主要污染物進行監測。
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準,要求發動機生產商制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
9.霧霾污染也曾經困擾倫敦。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的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廢氣形成的灰黃色煙霧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里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臺而中止,歌劇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大霧持續到12月10日才漸漸散去。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據史料記載,僅在12月5日到8日這4天里,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這一周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大霧過去之后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此后,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除此之外,還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并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20世紀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倫敦有著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有140多年歷史的地鐵是大多數倫敦人出行的首選。11條線路,全城270多個站點,每天300萬人次搭乘地鐵出行,市中心的地鐵站之間都步行可達,密如蛛網的線路覆蓋整個倫敦。除了地鐵,還有城市火車、港區輕軌和幾百條公交線路分流路面人群。發達的公眾交通以及政府對非公交系統用車的高壓手段,讓公眾更樂意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同時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并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10.有的人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談得上環境保護。表面上看,西方國家的環境保護運動確實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基礎上才大規模興起的。
在西方環境社會學界,甚至有人提出了“后物質主義”命題,也就是說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財富快速增長,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有可能更加重視非物質性的需要,關注生活質量,重視個性發展和自我表達,由此產生環境意識,開始推動環境保護。這個命題的潛臺詞就是,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環境保護的,環境保護是一種奢侈品。不過這種觀點提出后,引起很大爭論,很多人作出了批判。一方面,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有些歷史悠久的自然保護運動并不是在二戰以后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開始的,而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開始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環境保護運動特別是發自“草根”的運動風起云涌,對“后物質主義”命題構成了直接挑戰。
以中國為例,15年前,中國出現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環保NGO——“自然之友”,之后,各地民間環保組織發展迅速,從保護*、保護母親河,到“26攝氏度空調行動”,再到阿拉善“SEE守望家園行動”,民間環保的身影處處可見。中華環保聯合會200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0月,中國各類民間環保組織超過3500家,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民間環保已成為中國環境事業發展中一支蓬勃新生、不可忽視的力量。事實上,環境保護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來說,并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他們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保護環境。如果不保護環境,一是失去生存的基本資源而不能生存下去;二是即使生存下來也不可持續。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包括我們國家,環境保護是不能拖的,不能走先發展再環保的路子,保護環境本身就是發展,就是解決民生問題。我們現在關注環境保護,并不只是因為我們具備了什么條件,我們的經濟基礎實際上還并不是很厚實。當然,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推動環境保護、解決環境問題已經具備了更加有利的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一方面,我們有更多的經濟資源可以用于環境保護;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對于生活質量的關注也更為迫切。此外,經過30多年的環境宣傳和教育,群眾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這一切都是我們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優勢條件。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