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現代文閱讀真題快遞
- 所屬分類:
- 作者:
全國新作文研究中心 編
- 出版社: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1310090
- 出版日期:2009-10-1
-
原價:
¥7.00元
現價:¥6.00元
圖書簡介
擁有全國知名的強勢作者群體;
最受讀者歡迎的閱讀品牌之一;
規模大、影響大、質量好;
名副其實“閱讀王牌”。
目錄
2009年全國語文高考共有18套試題,按照新舊課標下考試大綱的不同,我們可以將這18套試題分為兩大類:一大類為適用傳統教材地區的試題,簡稱傳統試題;另一大類為適用新教材地區的試題,簡稱新試題。我們將這18套試題綜合起來看,高考現代文閱讀,在命題上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命題以考試大綱為依據,體現了考試大綱的精神,尤其遵守著大綱中考試內容部分的具體要求。下面我們將從題型特點、文本特點和能力特點三個方面闡述。
1.題型特點。在試題形式上出現了選考內容和客觀題進入大閱讀中這兩種變化。在新課標試題中有選考內容,選考試題要求考生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大題中任選其一。文學類文本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實用類文本以傳記和新聞為主。兩大題文本長度、試題數量、難度及分數都大體一致。如2009年寧夏海南卷、山東卷、廣東卷、福建卷、遼寧卷和江蘇卷共6套都是二選一的選做形式。其他的12套試題在現代文閱讀方面都是只出一大題,給定一個文本和固定試題,按要求完成即可。這種兩大文本閱讀任選其一的選考形式,是新課標試題在形式方面的特點之一。
五選二的多選客觀試題進人大閱讀中,同時主觀簡答題的形式也出現在小閱讀中。在2009年的新試題中,必考部分中的現代文閱讀(小閱讀)除了信息篩選(對應客觀試題)外,還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分析及綜合能力內容(對應主觀試題),在選考部分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中仍有信息篩選(對應客觀試題)。主客觀試題在同一文本閱讀中同時出現,交替考核。如2009年廣東卷的小閱讀《自由和科學》中的12和13題為客觀題,14和15題為主觀簡答題,2009年福建卷的三、四大題共有三篇文章,每類文本閱讀都有主客觀試題出現。這種情況也是2009年現代文閱讀中出現的命題變化之一。在傳統試題中,尤其是全國卷,連續四五年都將全部試題分為兩卷,第一卷是四選一的單選式客觀題,而小閱讀就在其中;第二卷全是簡答的主觀題,大閱讀在其中。分卷將主客觀試題分開,涇渭分明。雖然有些省份試題也有在大閱讀中保留五選二的多選客觀題,如北京卷和上海卷,但畢竟不是主流,更多省份的傳統試題,還是與全國卷保持一致。
新課標試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命題形式的變化,主要是由于考試大綱的要求。新課標卷的考試大綱在考試內容部分明確提出“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大綱改變了,試題形式也就隨之改變,或者說命題形式的變化正是體現了大綱的要求。
2.文本特點。在傳統試題中,小閱讀文本較為集中在新知識類文章上,有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這些文本大都是新近出現的科研成果,并常常以新聞時事的方式出現;大閱讀文本較為集中在散文和小說方面。新課標試題中的現代文閱讀分為必考部分和選考部分兩大塊。必考部分的閱讀文本為論述類文章,在2009年的6套新試題中,必考部分的閱讀文本全為社會科學類文章,如《“斷橋”考》(山東卷)、《自由與科學》(廣東卷)、《文質論》(遼寧卷)等。選考部分的文本有二,其一是文學類的散文和小說,有必要提及的是小說出現的數量在增多;其二是實用類的傳記和新聞。傳記多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物評傳,也包括少量的外國傳記,傳記有敘有評、敘評結合,具有較強的論說性,篇幅雖不長,但條理極清。新聞類文本出現過的有電視節目的人物訪談錄,論題明確,答語中邏輯嚴密、結構嚴謹。2009年新試題中出現過的這些人物傳記和新聞訪談,邏輯思辨性很強,所論述的內容,都較高遠深刻,具有縱深的理論色彩。如山東卷中的訪談錄文本,楊瀾對余光中提了四個話題:家鄉概念、創作原因、詩歌評價和語言發展。其中的家鄉和創作話題中暗含愛國的政治因素,創作和語言談話中包含著大學中文專業的寫作理論和語言學概論等知識。
命題在文本上的這些特點,表面上看是受到新課標考試大綱的影響,其根本則是由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決定的。
3.能力特點。傳統的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部分中,把閱讀能力分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三個層級,下設了9條具體的能力要求。這三個層級和9條要求,近四五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所以傳統試題在現代文閱讀這一塊也相對穩定。但在新課標試題中,現代文閱讀的試題與傳統試卷相比較,變化較大且很明顯,較突出地體現著新課標卷考試大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