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4-15 相關院校:成都理工大學
姓名:劉顯凡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57年6月
職稱:教授 學院:地球科學學院
研究方向:礦物學、巖石學和礦床地球化學的應用基礎研究
劉顯凡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1957年6月生,重慶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于成都地質學院找礦系,留校任教至今。其間,分別于1985年9月~1989年10月和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并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緊接于1996年10月~1999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完成博士 后研究工作,出站時破格晉升研究員,回校即轉聘為教授,現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系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終身會員,四川省地質學會 和四川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寶玉石及巖礦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地質礦產勘查教授級高級咨詢師,四川省學術 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專業委員會專家,1996年12月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劉顯凡教授結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博士后。
研究工作至今,作為主研人員、項目執行人和負責人完成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
(1).七五國家305項目下屬專題;
(2).中國科學院八五黃金研究重大 項目下屬專題;
(3).中國科學院九五資源與環境研究重大項目下屬專題;
(4).中國科學院與云南省九五合作攻關項目下屬課題;
(5).中國科學院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
(6).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
(7).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綜合研究項目;(20010200046)
(8).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20001020063003);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473027;40773031);
(10).十一五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2006CB403502)下屬專題;
(11).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 (GPMR0509;GPMR200705);
(12).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14-08-3);
(13).中國地質調查局5萬區域地質調查四幅聯測項目”(編號:基[2010]礦評01-06-01)的委托專題研究等。
迄今為止,劉顯凡教授已先后獲得四川省政府 一等獎1項;地礦部二等獎1項、四等獎2項;四川省教委三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四川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各1項;學校科技一等 獎1項、二等獎2項;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均為第一作者),其中進入SCI檢索10篇,EI檢索5篇,ISTP檢索4篇;主編礦物學教材1部;合作出版學術專著5部。代表性論著有:(除注明排序外,均為第一作者):
(1)地球化學(英文版),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micro-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in SW Guizhou and NW Guangxi, China;1998, 17(3): 249 ~257(EI檢索).
(2)地質學報(英文版),“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from primary ores into oxidized ores in finely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1998, 72(3):30~39(SCI檢索).
(3) 地質學報(英文版),“Geochemical tracing of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1999, 73(1): 291~298(SCI檢索).
(4)中國科學(D輯),“云南六合深源包體及其與富堿斑巖成巖成礦的關系”; 中文版:1999,29
(5):413~420;英文版:1999,42(6):627~635(SCI檢索).
(5)(國外SCI檢索原刊)Journal of Geodynamics,“Na-rich microlite-glass in deep xenoliths, Liuhe, Yunnan:discovery and implications”; 2000, 29:141~147 (SCI檢索).
(6)(國外SCI檢索原刊) Geochemi. et Cosmochemi.“Mantle metasomatism and
platinum- group elements fractionation: Evidence from deep-source xenoliths at Liuhe, Yunnan, China” 2002,66(15A): 749(SCI檢索)(第三作者).
(7)成都理工學院學報,“化探結合X射線熒光測量在西天山確定異常元素賦存礦物形式的實踐” 2002,29(3):263~267(EI檢索).
(8)礦物學報,“富堿斑巖中超鎂鐵深源包體的礦物學特征研究”; 2002,22(3):289~295.
(9)礦物巖石,“滇西富堿斑巖中深源包體巖石的元素地球化學”; 2003,23(3):39~43(EI檢索).
(10) 地質學報(英文版),“Trace of Silicon Isotopic Geochemi- stry of Rock-bodies and Ore-veins Related to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Deposits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2004, 78(2):459~462 (SCI檢索)(ISTP檢索).
(11)地球科學進展,“地幔柱和地幔流體作用與深部找礦應用研究”; 2004,19(增刊):93~101.
(12)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會議論文集,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出版,“Characteristics of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deep mantle constraints on metalliza- tion in alkali-enriched porphyry systems”; Vol.1, 2005, P33~36(ISTP檢索).
(13)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會議論文集,China, Land Publishing House出版,“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mantle metasomatism in the petrogenesis of alkalic porphyries and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Vol.3, 2005, P147~149(ISTP檢索)(第二作者).
(14)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地幔流體在滇西富堿斑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作用” 2006,36(4):503~510.
(15)礦物巖石,“滇西富堿斑巖及其中深源包體巖石的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特征”,2006,26(4):19~26(EI檢索)(第二作者).
(16)巖石礦物學雜志,“地幔流體的交代作用――來自堿性正長巖及其深源巖石包體的證據”,2007,26(4):310~314(第二作者).
(17)中國地質大學學報(英文版) Mineralo -gical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Hypoxenoliths in Alkali-rich Porphyry. Vol.18 Special Issue June 2007: 330~332(SCI檢索 & ISTP檢索).
(18)地質學報(英文版) Special xenoliths in the aegirine syenite porphyry,Liuhe, Yunnan: discovery and implications. 2009,83(2):258-265(SCI檢索).
(19)巖石學報,南秦嶺楊家壩多金屬礦區中的碳酸巖巖相學及成礦地球化學. 2009,25(5):1216~1224(SCI檢索).
(20)礦床地質,云南劍川金河巖體中地幔流體交代特征及其成礦作用意義. 2009,28(2):185~194.
(21)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陜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田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示蹤. 2009,39(3):415~424(EI檢索) (第二作者).
(22)地學前緣,滇西地區富堿斑巖中地幔流體作用蹤跡及其成礦作用意義. 2010,17(1):114~136.
(23)巖石學報,陜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區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示蹤. 2010,26(5):1465~1478(SCI檢索)(第二作者).
(24) 地學前緣,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床中的地幔流體現實蹤跡與殼幔混染疊加成礦機制[J]. 2011,18(1):194~206(第二作者).
(25) 地質科技情報,云南馬關火山角礫巖及其包體巖石巖相學和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2011,30(2):(印刷中) (第二作者).
(26)地球化學, 滇西富堿斑巖中特殊包體巖石的流體包裹體幔源不混溶特征[J]. 2011,40(錄用待刊) (第二作者).
(27).專著:“滇黔桂三角區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流體地球化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第二作者,執筆人).
(28)專著:“揚子地臺西南緣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 地質出版社,2004;(第三作者).
(29)專著:“攀西地區金屬成礦作用與成礦系統” 地質出版社,2007;(第四作者).
(30)教材:《礦物學簡明教程》(第二版)<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地質出版社,2010(第一主編).
劉顯凡教授長期從事礦物學、巖石學和礦床地球化學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已形成三個特色研究方向:
(1)結合對新疆含錫花崗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利用鋯石形態標型特征判斷花崗巖成因類型和含礦性的準則,拓寬了成因礦物學研究領域,深化了花崗巖的成因巖石學研究。
(2)通過對滇黔桂微細浸染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深入系統地研究,提出該類型金礦成礦物質和流體主要沿深大斷裂通道直接來源于地幔深部,流體具超臨界性質,成礦過程具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特征,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與淺源物質混染疊加, 深化了金礦礦床成因學研究,也為開展大型和超大型礦床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滇西三江地區富堿斑巖及其深源巖石包體,發現黑色微晶富鐵硅酸鹽熔融包體巖石和超鎂鐵質包體巖石中的富鈉微晶玻璃體,并由此論證了深部過程的地幔流體交代作用是滇西新生代與富堿巖漿有關的大規模成巖成礦的深部統一制約因素,進而提出了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由高溫到低溫的系列成礦效應,進一步深化了礦床成因理論,為研究和探討大型超大型礦床形成的深部地球動力學及殼幔混染疊加成礦機制提供了新的直接證據。
劉顯凡教授在教學及培養研究生方面,已為研究生和本專科生主講不同內容的10門課程,它們是:結晶學、礦物學、成因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礦物x射線衍射與熱分析、地質學基礎、測試與分析礦物巖石學、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學、礦產資源開發概論、能源地質學,涵蓋了寬廣和深入的地質學知識;指導或參與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持或參與學院、系和教研室的學科、專業和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聯系方式:電話:028-84078808(O);13541360693;
Email: liuxianfan@vip.sina.com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