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兩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合并組建,以工管為主體、工管理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本科教學評估為優秀、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
一、歷史沿革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的前身是1986年陜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合并成立的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隸屬機械工業部,1990年更名為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98年劃轉北京市管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78年第四機械工業部1915所舉辦的北京大學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隸屬電子工業部,1997年與電子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合并,2000年劃轉北京市管理。
新世紀初,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北京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首都機電行業和信息行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決定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于2003年8月21日啟動組建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5月18日批準籌建,于2008年3月26日批準正式設立。
二、學校現狀
1.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清河小營校區、健翔橋校區、清河校區、金臺路校區、酒仙橋校區和昌平校區(非學校產權)等6個校區,占地499.7畝(市政府已批準學校新征土地1,226.7畝,規劃建設新校區),校舍建筑面積32.6萬平方米(新校區規劃建筑面積42.3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6.94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2.14億元。現有3個校級實驗實習中心、5個院級實驗教學中心、23個本科教學實驗室;紙質圖書81.08萬冊,電子圖書10882GB;建成“千兆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
現有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重點建設學科9個,部級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及開放實驗室6個、北京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
2. 隊伍狀況
學校現有教職工1,452人、其中專任教師778人、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157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320人,具有博士學位152人。學校現有全國勞動模范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2人、教學名師4人、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師德先進個人2人、北京市屬高校學術創新團隊12個、優秀教學團隊5個、管理創新團隊2個、拔尖創新人才12人、高層次人才1人、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86人、人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
3. 人才培養
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1,380人、其中本科生10,686人;成教學生3,856人。
學校設有機電工程學院、光電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計算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外國語學院、理學院等9個學院和體育部,以及研究生部和繼續教育學院等機構。
學校現有31個本科專業,覆蓋工、管、理、經、文等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
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1993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覆蓋二級學科7個)、其他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共計二級學科碩士點19個,覆蓋工、管、理、經、法等5個學科門類。現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4個。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更新理念,創新思路,深入開展教學改革、教學建設和教學研究,近五年,取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14項、北京市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精品教材16部、精品教材立項5項等成果,出版教材113部。
4. 科學研究
學校在電子信息、現代制造與光機電一體化、知識管理與技術經濟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近六年,科研總經費、實到經費翻了兩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量穩步增長;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33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007年、2008、2009年各1項);取得發明專利授權和軟件著作權共129項;發表論文近4290篇,進入三大檢索論文700余篇;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北京市國防軍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保密資格單位認證;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技園成功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
5. 校園文化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學風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校園。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涌現出一批師德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2007年、2008年學校兩年榮獲“首都文明單位”稱號。學生在課外科技活動、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以及文化、體育、藝術比賽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屢創佳績。近六年,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中獲獎1374人次,其中特等獎12人次、一等獎133人次。畢業生在生產和管理一線發揮重要作用,用人單位高度評價我校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6. 國際交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與日本、愛爾蘭、英國、德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近2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開展了合作科研、互訪講學、干部考察培訓、英語教師和雙語教師學習進修、互派本科生,以及聯合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等交流活動。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