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歷史沿革:
籌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正式成立,時稱中國科學院上海理化研究所,2003年6月經國家批準定為現名。擁有兩大園區,分別坐落于上海市科技衛星城嘉定區和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占地面積共約700畝。我所是專業從事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科學研究的國立研究所,以光子科學、核科學技術及相關交叉學科研究為主,同時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目標是:用15年左右時間,建設成世界級的光子科學研究中心和基于核科學技術的多學科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
學科方向:
加速器科學和技術
先進光子科學
核物理與民用非動力核技術
前沿交叉學科
機構設置:分為基礎研究部門、應用研究中心、技術支撐部門、管理部門、科技企業五大類,基礎研究部門中包括專門從事上海光源工程工作的技術部。建有“中國科學院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溫超導高頻腔技術重點實驗室”。
人員狀況:
截至2007年底,全所在職職工共706人,其中科技人員49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68人。設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核技術及應用、無機化學3個博士學位培養點,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核技術及應用、無機化學、光學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6個碩士學位培養點,物理學、核技術及應用2個博士后流動站。在學研究生333人,其中博士生164人;在站博士后14人。
在研(建)重大項目:
上海光源(SSRF)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973項目“基于超導加速器SASE自由電子激光的關鍵物理及技術問題研究”、“人工納米生物機器構筑與生物醫學應用的基礎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用非動力核技術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輻射改性功能型高分子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輻射加工用新型電子加速器系列產業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創新重大項目“核技術應用的關鍵技術”等。
突出成果:
建所以來共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項,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建造的1.2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為1.4米等時性回旋加速器并在其上完成新核素Pt-202的合成與鑒別,實現了我國在新核素合成領域零的突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超靈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質譜儀;研制生產出我國第一個載入國家藥典的放射性藥物。獲各類科技獎項16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重質量豐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鑒別和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交流與合作:
重點圍繞光源技術和自由電子激光技術,與國際上擁有同步輻射裝置的研究單元開展全面合作;同時開展其他相關交叉學科及高新技術領域的多元化國際合作。我所與日本SPring-8、KEK、JAEA、JSSRR、SSLAC,美國BNL、ANL、LBNL、SLAC,意大利ELETTRA、INFN,德國BESSY-II、Rossendorf,英國DIAMOND、瑞士PSI、俄羅斯BINP、新加坡SSLS、澳大利亞AusSynch、韓國PLS等研究機構建立了正式的所級合作關系;并于2001年加入RICH-STAR國際合作計劃(項目)。在國內,我所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化所、長春光機所、西安光機所、生物物理所、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沈陽科儀公司、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建立了所級合作關系。
學術刊物:
主辦《核技術》《核科學技術(英文版)》《輻射研究和輻射工藝學報》等學術刊物。上海市原子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同步輻射專業委員會、中國核學會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分會掛靠本所。
2007年是上海光源工程建設的攻關之年。這一年,上海光源工程建設捷報頻傳:直線加速器安裝完成,5月15日實現電子束出束;增強器安裝完成,10月5日成功實現3.5GeV電子束升能;儲存環安裝完成,12月24日成功實現電子束儲存并出光;光束線前端區安裝完成,輻射防護棚屋開始在實驗大廳安裝……上海光源工程取得國際上少有的建設速度。
同時,我所加強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圍繞同步輻射進行實質性的學科調整,奠定了研究所新時期發展框架。2007年,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工程項目建議書完成,1.2MeV煙氣脫硫加速器樣機調試達到驗收指標;采用同步輻射X射線散斑方法在凝聚態材料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功測定了人源μ晶狀體蛋白三維結構;發現納米水通道的電學開關特性并設計出納米尺度水泵,MicroSPECT實驗室樣機達到0.8mm空間分辨率;初步建立單個生物分子定位反應方法,研制出新型電化學DNA傳感器和ATP傳感器;成功實現膜生物反應器成果的轉化,與浙江嘉善縣政府共建了“浙江中科輻射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全年爭取科研項目48項,其中國家“973”項目1項;發表影響因子大于3的高檔次論文44篇,專利申請21個、授權16個,“基于DNA分子設計與調控的生物傳感檢測方法及應用”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7年,我所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國內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或戰略合作協議。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上海光源工程”,成功開發高頻低電平控制系統,研制數字化電源和高性能深低溫傳輸管線;與韓國光源合作完成同步輻射光束線鏡面壓彎機構的設計與研制;RHIC-STAR國際合作發表論文11篇,完成RHIC-STAR國際合作項目的STAR-TOF探測系統的升級計劃。主辦了“同步輻射和前沿交叉研究系列研討會”及三期東方科技論壇。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