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同時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是我國最重要的植物學與生態學研究基地之一。1954年隸屬中科院以來,編撰出版了《中國植物志》、《中國植被》、《熱帶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生態學研究》、《恢復生態學導論》等專著325部(卷、冊);1978-2009年間共發表SCI收錄論文973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著名雜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共取得364項研究成果,其中180多項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58次,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兩次榮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申請專利83件,授權39件。1988年以來被審定或國際登錄的新品種達30個。
華南植物園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植物園和最重要的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園由3部分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區(植物遷地保護區),占地4237畝,建有現代化的展覽溫室群、科普信息中心以及木蘭園、棕櫚園、姜園、蘭園等30余個專類園,遷地保育植物13,000余種,每年接待游客約100萬人次;二是科研和生活區,占地552畝,擁有館藏標本100萬份的植物標本館、專業書刊約20萬冊的圖書館,還有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心、公共實驗室等支撐系統;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17,300余畝,為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育植物2400多種。此外,華南植物園還擁有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中科院小良熱帶海岸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態觀測研究站點;擁有中科院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數字植物園重點實驗室、華南植物鑒定中心等支撐平臺。
截至2009年底,全園共有在職職工386人,離退休人員319人,進入創新崗位人員193人。在職職工中,共有科研人員135人,其中研究員43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9人;有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1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8人。流動人員中,有客座研究員和訪問學者32人,在讀研究生28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含4名外籍學生)、碩士生177人,在站博士后12人。華南植物園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培養單位之一,現設有3個二級學科(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培養點和4個二級學科(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學位培養點,并設有1個一級學科(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
目前,華南植物園根據學科發展與國家需求,設置了以下6大研究領域:1)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2)環境退化與生態恢復;3)植物系統與進化生物學;4)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可持續利用;5)農業及食品質量安全與植物化學資源;6)植物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利用。6大領域下設28個研究團隊。
2002年底,中國科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華南植物園協議。共建工程以“科學的內涵、藝術的外貌、文化的底蘊”為建設理念,以“人民滿意、專家滿意、政府滿意”為建設目標。經過2003-2008共6年努力,圓滿完成了共建任務,全園的基礎設施、園林景觀、科學內涵等各方面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為把華南植物園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植物園、成為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典范奠定了良好基礎。
華南植物園的發展方向:在創建國際一流科學植物園的同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圍繞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與生態安全、物種的演化形成與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育、植物資源儲備與可持續利用等領域,進行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努力建設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科學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復生態學、系統演化植物學與保育植物學領域發展成為具高水平的研究單位。其發展目標:一是致力于國立植物園的物種保護、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等職能,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公認的恢復生態學、系統演化植物學、保育生物學及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和世界一流植物園;二是立足符合中國國情的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模式的創新,在引領中國植物園的同時,開拓中國植物保護在全球的主導作用。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