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其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學和震旦學院,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組建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十三所重點工科大學之一。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 1996年6月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獲準建設“985創新平臺”,是國家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建設,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有徐匯校區、奉賢校區和金山科技園區。學校總占地面積2650余畝,各類建筑總面積81.6萬余平方米,建有一批標準體育設施,圖書館總藏書250余萬冊,收訂中外文期刊18,000余種,具有CA、EI等48種大型數據庫和網絡鏡像數據庫,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等機構。校分析測試中心、珠寶檢測中心為國家計量認證單位。
學校設有化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理學院、商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和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學校還設有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德工學院、理工優秀生部、人文科學研究院。
學校學位授權點覆蓋了理、工、農、醫、法、管、哲、經、文、歷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38個一級學科。有 59個本科專業,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0多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理、工),4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理、工、農、醫、法);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法律碩士(JM)、社會工作碩士(MSW)和18個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7個國家重點學科(按二級學科計)、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0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在校全日制學生2.64萬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6860人(其中博士生1281人),全日制本科生18579人。教職員工3621人,其中兩院院士2名,國家教學名師2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名,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0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1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名,國家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1名。有正副高級職務的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嶄露頭角,其中5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被評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1人被評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計40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學校以“培育英才,服務社會;注重過程,勤奮求實;協調發展,特色鮮明”作為辦學指導思想,以面向企業為主,不斷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質量居全國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學校有國家精品課程共15門,國家雙語示范課程3門,上海市精品課程50門。2000年以來,主持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1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7項,完成教育部重點規劃教材13部,10部教材獲國家級獎勵。現有52 部教材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學校現有國家特色專業8個,建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程教育中心中國分中心,國家工科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示范實驗區,以及3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多年來,學校以培養“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社會英才”為目標,重視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學生在國際國內數模競賽中屢創佳績,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國參賽學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兩次獲得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特等獎,使我校成為國際上少數兩獲殊榮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我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三捧“優勝杯”;在歷年全國和上海市級各類英語比賽中屢獲大獎,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語演講比賽上,我校選手囊括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兩項冠軍,2007全國亞軍,在 2007年“國際英語辯論大賽中國賽區”比賽中獲冠軍隊及季軍隊和最佳辯手;女子乒乓球隊多次在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冠。同時,在物理、計算機編程、電子設計、機器人制作、科技發明等方面的競賽中我校也成績斐然,均名列國內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學校有8個國家級研究基地、18個省部級研究基地、1個國際合作科研基地、42個校級研究所(中心),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學校擁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有1300多名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近年來,每年承擔各類研究課題1000多項,科研經費逐年增加,2001年超過1億,2004年超過2億,2007年達到3.06億,2008年達到3.42億元。“十五”期間國家863高技術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9位。歷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48項,獲省部委科技進步獎500多項,獲得國內外專利800多項。取得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大型聚酯裝置成套技術、大型石化裝置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大型甲醇合成技術、水氯鎂石先進脫水工程技術、含氟芳香精細化學品及氟化試劑的先進制備技術、有機熒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發酵罐、承壓設備及系統安全技術、石油焦化污水封閉分離成套技術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學校在技術轉移與產學研合作方面特色鮮明,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入選了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車輕量化”、“抗生素”等三個國家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別是向美國最大的煉油企業Valero公司進行的“石油焦氣化技術”實施許可,標志著中國大型化工成套技術首次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技術轉移,也是中國高校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海外技術許可費用項目。
學校重視并不斷拓展對外合作交流空間,己與美、德、日、法、英、加、韓和澳大利亞等國的70多個高校、企業集團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學術交流關系,特別是與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立了姊妹學校關系或簽署了合作協議并實施教師互訪、學生交換以及聯合培養的合作機制。
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學校始終堅持花大力氣,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學校率先進行“兩課”改革,改革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在上海市組織的學習鄧小平理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連續五年獲得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在營造育人環境、創新育人機制,發揮整體育人優勢的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涌現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國優秀學生、先進集體和文明寢室;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海市活動優秀組織獎”、“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先進集體”;被評為“上海市群體工作示范單位”、“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擁軍優屬模范單位”、“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1996年以來連續六次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半個多世紀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10萬余名畢業生,其中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人成為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高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的領軍人才和高級技術專家。同時還涌現出許多諸如獲得“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等各種榮譽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學校慶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欣然題詞:人才輩出。
今天,華東理工大學正昂首闊步,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朝著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總體目標前進。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