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蘭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建所以來,研究所獲得科技獎勵成果18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成果33項(含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6項,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兩彈一星”及戰略高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催化、潤滑和摩擦學理論以及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貢獻。經過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具有持續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國家西部“資源化學與新材料高技術創新研究基地”。
五十年來,蘭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實求真,團結協作,創新奉獻”的價值理念,始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取得了500多項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研究項目,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形成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技術,先后在國內建立了多套萬噸級生產裝置,形成了4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制成功的降低卷煙煙氣有害成分的催化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應用于化肥生產過程的催化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和國家安全領域的固體潤滑材料及特種潤滑油和潤滑脂等研究工作,解決了我國國防建設的重大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絕大多數材料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材料的先進水平,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三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在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還作為參與單位合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從事材料摩擦學和潤滑材料研究的“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發揮了骨干和引領作用,在國家科學技術部組織的材料與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自1992年起已連續4次被評為“優秀實驗室”。研制的固體潤滑材料在“神舟七號”飛船上進行了太空環境試驗并成功回收,開創了潤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負責及參與完成的“氣相色譜分析技術”、“毛細管色譜柱”、“油田化學品”、“地質環境分析”等分析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在有機化學領域,研制的“國產航空煤油抗燒蝕添加劑”獲得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合成制備的114#硅油成為我國航天領域不可多得的優良液體潤滑劑。
近年來,研究所每年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及引用的論文數量名列國內科研機構前列;每年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數量的國際專利,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和甘肅省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擁有在職職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員總數322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5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20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258人。進入中科院創新崗位21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達78%以上。創新隊伍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18人,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24人。是國家首批批準有權授予研究生學位的單位之一,設有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學博士、碩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工業催化、有機化學碩士點,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多名,現有在學研究生343人。
研究所建立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特種潤滑防護材料與工程技術、西部特色中藥藏藥、生態環境材料與工程等4個研究技術平臺。擁有價值2億多元的核磁、質譜、電子顯微鏡、能譜、紅外、摩擦磨損試驗等大型科學儀器。擁有相關領域圖書5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是甘肅省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析測試中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編輯出版《摩擦學學報》、《分子催化》、《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三種國內核心學術期刊。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全面深化,在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中國科學院的新時期、新階段,蘭州化物所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的中國科學院總目標,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發揮資源化學、新材料和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科研積累和技術優勢,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機遇、開拓奮進,努力建設“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鮮明、國內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源化學與新材料”研究所,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貢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