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東華大學致力于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的東華大學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氣,堅持走“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發展之路,在“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中獨樹一幟。
地理歷史:學校地處中國上海,三個校區分別位于松江區和長寧區,占地面積近2000畝,校園環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園單位”。學校創建于1951年,前身是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
基本情況: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現設有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旭日工商管理、機械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人文、理學、外語12個專業學院,另有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和國際合作辦學的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學校擁有5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56個本科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共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同時設有12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地,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在校學生3萬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科生近15000人,繼續教育學歷生近5000余人,各類留學生4000余人。教職工2700余人,專任教師1200余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51%,其中院士7人,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含講座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高級職稱教師800余名。
教育教學:學校秉承“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以“崇德博學、礪志尚實”為校訓,推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國際化的辦學視野和嚴謹求實的教學管理,面向全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專門人才。2006年,學校獲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持續深化學分制改革,對全體學生實行“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之上,寬口徑、柔性化的專業教育”;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學分制的基礎上,推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培養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校學習1至2年后可在專業大類內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我校藝術類招生享有與獨立設置藝術院校同等的自主權,并獲得本科招生自主選拔錄取試點。2007年,學校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入選國家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精品課程等國家級項目30余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80余項。學校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獲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380項。2009年,學校被批準為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之一,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8個本科專業和6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開始實施,學校成為“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之一,紡織工程、材料工程為“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領域”。近年來,學校有8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獲得提名。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央電視臺CCTV杯全國模特大賽、上海市發明創造三槍杯競賽等重大競賽中多次獲得特等獎、金獎或冠軍。畢業生就業狀況良好,2012年,畢業生就業總落實率為95.54%,先后獲得“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等榮譽稱號。
學科科研:按照“堅持特色、拓寬基礎、加強交叉、按需發展”的學科發展思路,學校學科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2012年,學校7個學科入選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學校的特色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三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都領居第一。201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和設計學學科進入全國前20%,其中,設計學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學校工程、化學、材料和物理4個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且排名穩步提升。目前,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進、貢獻重大”的原則,加快推進面向行業產業的“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面向區域發展的“民用航空復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依托國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學校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傳統,加強協同創新,為國家科技攻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學校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自2003年以來,連續10年獲得18項國家級科技獎勵,2005年,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收錄總數超過世界其他9所著名紡織院校的總和。2012年,學校國際專利授權數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獲2011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2篇。根據上海市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構筑“創意上海、設計之都”城市發展新需求,學校與上海市、長寧區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此外,學校大批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航天、軍事、建筑、環保、新材料等領域,為我國神五、神六、神七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貢獻。2011年,學校研制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材料”研究成果應用在“天宮一號”上;2012年,“對接機構綜合試驗臺”應用在我國載人航天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中。
合作交流:學校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2012年,共有來自135個國家和地區的4300余名留學生在校學習。迄今,與世界8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德國勞特林根應用技術大學、日本服裝文化學園等合作舉辦學位或學歷教育項目,其中與日本服裝文化學園合作舉辦的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于2012年被評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先后與美國紐約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藝術大學等國際上藝術設計知名高校達成合作共識,積極籌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學校積極爭取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生項目,選拔優秀學生赴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2010年,學校獲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方高校之一,為非洲國家培養紡織專業高級專門人才。多年來,成功舉辦“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學術會議”等一系列在學科領域中具有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學校努力開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全面活躍的國際交流新格局。
社會聲譽:2009年,在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中,名列教育部直屬高校第15位。2011年,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QS)“世界亞洲大學排名榜”中,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26位、全亞洲第151位。自2012年起,學校進入ARWU(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工科學科領域排行前200強,2013年進入世界前150強。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