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研究陸地表層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研究所,是我國地表過程與要素相互作用基礎科學研究的引領機構和資源環境基礎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區域發展、資源利用和生態建設重要的思想庫和人才庫。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9月,依據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戰略部署,由原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為中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會公認的、不可替代 的貢獻,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水平。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現有職工600人,其中科技人員452人,研究員119人、副研究員和其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61人。研究員中,擁有孫鴻烈、陽含熙、劉昌明、鄭度、陸大道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華、孫九林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設地理學和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是地理學一級學科與生態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以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學、生態學、氣象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培養點。目前共有研究生導師17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8人,碩士生導師95人;在學研究生597人,在站博士后126人。連續多次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與學科發展規劃,研究所逐步建成了由7大重點學科領域構成的科研組織體系,包括自然地理與全球變化研究部、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部、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生態系統研究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三個研究部、三個重點實驗室和一個研究中心”;在各重點學科領域內,依據目前的優勢研究方向,共組建有26個學科團隊(研究室、中心、站)。
近年來,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施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了創新基地建設與科研平臺建設,促進了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和各學科方向的交叉融合,有力提升了研究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2008年,全所承擔在研項目共639項。新爭取項目297項,其中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5項;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3項、課題4項;863重點項目1項;973課題3項;科技重大專項2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項目36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科院重大項目2項、方向性項目4項、其他項目5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經費在100萬以上的其他國際合作項目5項。另有一批部門、地方及國際合作項目等。
面向國家需求的應用研究與學科前沿的探索研究成果日益豐碩。2008年,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積極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咨詢建議,在面向國家需求的應用研究與社會公益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關于應對環境危機、保障國民健康與生存的報告》、《汶川地震極重災區耕地損毀評估與受災農村人口轉產或遷移建議》抗震救災系列建議、《關于2008年中國洪澇災害的風險分析與對策建議》、《關于我國農業科研體系發展與改革的政策評估與建議》等30份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或被中辦、國辦刊物采用。2008年,全所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800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194篇、EI及ISTP論文73篇;出版科研專著33部;申請國家專利16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項;完成22項軟件登記。參加完成的“北太平洋魷魚資源開發利用及其漁情信息應用服務系統”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另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
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持續發展,2008年派出303人次,接待外賓401人次,主辦召開11個國際會議,舉辦23場國際學術講座和2個國際培訓班;新爭取21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8個國際會議或活動資助項目,與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研究機構或大學新簽署6個合作協議。繼續開展中外聯合機構的建設工作,與美國佛蒙特大學共同設立了中美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中心。一批科學家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王五一研究員新當選國際地理聯合會健康與環境專業委員會主席,劉闖研究員榮獲2008年度CODATA(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獎。經中科院推薦,本所客座研究員、一直致力于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Scott Douglas Rozelle榮獲200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掛靠研究所的國家一級學會有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IGB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秘書處、IHDP(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GCP(全球碳計劃)亞洲區域辦公室和GLP(全球土地計劃)北京節點辦公室也設在所內。
主辦的刊物有《地理學報》(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地球信息科學》、《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中國國家地理》,還與國際《AMBIO——人類環境雜志》合作,負責該刊的中文版翻譯和出版工作。2008年度所辦科技期刊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地理學報》被引頻次在地理科學類期刊中排名第一,《自然資源學報》影響因子在環境科學技術類期刊中排名第一,《地理學報》和《自然資源學報》繼續被列入“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均再度獲得“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的光榮稱號。《地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地理研究》、《資源科學》榮獲“2008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稱號。《中國國家地理》被評為中國品牌媒體100強之最具品牌價值期刊雜志十強。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