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50多年來,研究范圍逐步擴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資源/環境工程等領域,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發展為“過程工程”。2001年更為現名。
過程工程所面向國家過程工業戰略需求,面向世界過程工程科技前沿,針對制約過程工業發展的共性科技問題,提出了“過程工業綠色化與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和“一個核心、四個層次”的科研布局,即以時空多尺度結構為核心,突破關鍵性科學難題;在共性問題和方法學、數據信息和實驗計算平臺、工藝和過程調控、工程應用四個層次,系統研究與發展過程工程科學,形成資源高效清潔轉化和產品高值化制備的過程工程平臺。“一個核心”與“四個層次”是有機、開放的整體,旨在落實戰略目標,突破科研—開發—設計—工程/分離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實驗室成果產業化,輸出高效清潔的物質轉化新工藝、新過程/新設備和集成技術,帶動過程工業的技術升級換代和生產模式根本變革。
過程工程所現有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多相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及過程工程研發中心、生物質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截至2009年年底,過程工程所共有在職職工356人。其中科技人員246人、科技支撐人員3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56人,副研究員105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6人。過程工程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和材料學、環境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并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75人,博士研究生214人、碩士研究生188人,在站博士后17人。
2009年,過程工程所共有在研項目365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3項、參加11項,承擔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36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4項;國家科學技術部、環境保護部等單位重大項目6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項目53項;科研儀器設備研制項目11項,等等。2009年新增項目6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1項,參加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項目9項;其它項目14項。全年縱向到款1.7億元,較2008年增長60.7%,新增合同留所經費1.06億元。
2009年,過程工程所共取得科研成果22項,獲國際、國家、省部級成果獎12項。其中,由毛在砂、陳家鏞、楊超、王躍發完成的《多相體系的化學反應工程和反應器的基礎研究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以30多年的科研積累推動了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為過程工業設備的優化操作和科學放大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應用基礎,為化工、石油等過程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馬光輝、蘇志國、王連艷、王佳興、鞏方玲、周青竹完成的《尺寸均一、可控的乳液、微球和微囊的制備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發明了一種全新的乳液、微球和微囊制備技術,采用微孔膜為介質,通過控制分散相與膜孔的界面張力和液滴形成速度,制備出尺寸均一的乳液、微球和微囊,相關專利技術及產品已在國內外數十家單位獲得應用。由陳洪章與安徽大學合作完成的《真菌殺蟲劑產業化及森林害蟲持續控制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通過生物質類高值化的創新技術體系,在固態發酵技術產業化和秸稈組分分離及其生物量全利用領域中,成功實施了固態發酵純種培養規模化與產業化,江西生產基地的建立改變了我國真菌殺蟲劑商業產品為零的現狀,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對促進林業、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效益。
2009年,過程工程所科技開發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126份,合同金額9100萬元;實現橫向收入4900多萬元,較2008年增長約140%。科技開發工作形成良好局面,全年與地方政府或企業開展科技交流活動130余次,與地方政府或企業新建16個聯合實驗室或研發基地;與國內相關行業的骨干企業共同組建了太陽能光熱、冶金法太陽能多晶硅、海外有色金屬資源開發等9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科技開發工作輻射到全國27個省區市;廊坊中試基地順利獲得建設項目三證。多尺度模擬仿真計算技術逐步在冶金、石化等流程工業中的得到應用,亞熔鹽氧化鋁清潔生產、循環流化床磁化焙燒處理貧鐵礦、以離子液體技術為平臺的化工清潔生產、動態高溫鋼坯防氧化與功能粉體及涂層、生物介質及膜乳化法制備微球微囊、纖維素生物質制備丁醇、工業煙氣脫硫、焦化廢水處理等技術實現產業化,帶動了我國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與進步。
2009年過程工程所國際合作與交流活躍。與研究所長期保持密切合作來自瑞士的洛塔•雷教授被授予“200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中美化學工程會議、第二屆中英顆粒技術論壇等重要國際會議,同時與美國能源部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佐治亞理工學院、佛羅里達磷酸鹽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備忘錄。2009年全所共出訪87人次,來訪282人次。
中國顆粒學會掛靠過程工程所,所內主辦《過程工程學報》、《顆粒學報》(PARTICUOLOGY)和《計算機與應用化學》三個學術期刊。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