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成都醫學院是一所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高等醫學本科院校。學校前身系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2004年8月整體從軍隊移交四川省政府并更為現名。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天回校區位于成都市蓉都大道天回路601號,新都校區位于新都區新都大道。學校占地面積1262.65畝,生均圖書館藏書、教學行政用房面積、學生公寓面積、教室面積、每百名學生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座位數均達到國家要求。學校面向全國招生。
學校移交地方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辦學質量穩步提高,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組織機構學校設有黨委(院)辦公室、組織部、宣傳(統戰)部、保衛(武裝)部、紀檢監察審計處、教務處、教學保障處、科研處、臨床管理處、學生處、人事處、國際交流與對外合作處、計劃財務處、基建處、后勤處、校團委等機關職能部門。設有基礎醫學院、人文信息管理學院、臨床醫學院、藥學院、檢驗醫學院、護理學院、醫學影像系、生物醫學系、公共衛生系、心理學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等教學單位。有教育技術中心、圖書館等教輔機構。有科研中心、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發育與再生實驗室、成都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成都醫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成都醫學院學報》編輯部等教研機構。有附屬醫院11所(含非直管附屬醫院)。并設有教學、科研、管理相關的專業委員會等輔助決策機構。
教育教學開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護理學、醫學檢驗、藥學、藥物制劑、應用心理學、生物技術、公共事業管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康復治療學等13個本科專業及多個專業方向,其中臨床醫學專業還開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全科醫學教育"。開設醫學檢驗技術、藥學、護理3個專科專業。藥學專業、護理學專業、檢驗醫學專業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專業。醫學機能實驗學、醫學心理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藥物分析、外科手術學基礎、醫學細胞生物學、臨床檢驗微生物學為四川省精品課程。醫學機能實驗教學團隊為四川省高校教學團隊。主編出版國家規劃教材7部,擔任副主編出版國家規劃教材7部,擔任國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編委33人次。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藥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藥學實驗教學中心、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心、醫學影像實驗教學中心、護理實驗教學中心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建設項目。有實踐教學基地(場所)60余個。學分制管理逐步推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健全。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9項。榮獲國家教育部、團中央"三下鄉"優秀集體,受到省級表彰200余項;69名學生獲省級優秀大學生獎勵。學生計算機二級通過率,英語四級通過率居于省屬高校前列。學生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100%。學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達到國家平均水平。畢業生就業率高于省屬高校平均水平,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四川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科研學術形成了以醫學學科為基礎,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格局。燒傷學科被批準為四川省醫學重點建設學科。發育與再生實驗室為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藥藥劑學實驗室、體溫調節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為國家中醫藥二級實驗室。發育與再生科技創新團隊被評為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
目前,學校承擔科研項目32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1項,國家及國務院部門項目8項,省級課題26項;近三年科研經費1034.84萬元;近五年獲發明專利4項,發表論文2414篇(署名本單位SCI,EI,ISTP收錄63篇);出版著作與教材76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1995),近10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獎1項。《成都醫學院學報》、《天府醫學》公開發行。
師資隊伍學校被評為四川省"十五"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現有教研醫人員789名。專任教師543名,其中教授48名,副教授121名,高職占31.12%;博士58名、碩士210名,另有正在攻讀碩博學位者21名,現有碩博占49.36%;兼職博士生導師2名,兼職碩士生導師39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各類專家17名。有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4人。
服務社會第一附屬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十一五"期間共救治病患107.3萬人次。學校附屬康橋眼科醫院在近視、白內障、眼底視網膜玻切和角膜移植的技術和手術量方面居西部領先水平。醫院開展的"康橋西部光明行"活動,已先后為3800多名貧困白內障、眼底等眼病患者免費實施了復明手術,有5萬余人接受了"眼科流動門診"的免費眼病檢查。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先后為成都軍區總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等醫院的年輕醫務人員臨床技能規范化培訓提供服務支持。成都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為成都市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臺資源單位和四川省分析測試中心資源單位,與企事業單位廣泛開展科學研究、藥物開發、評價測試等合作。以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科研中心等為平臺,為社會適時提供了知識和技術支持。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學校成立了"抗震救災醫療服務隊"、"抗震救災心理救助隊"、"抗震救災衛生防疫隊"、"抗震救災志愿者服務隊"奔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組建"博愛學校"接受安置從汶川璇口中學轉移出來的147名師生;第一附屬醫院積極救治重災區傷員648人。學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第一附屬醫院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
基礎條件新都校區建設和天回校區改造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先后投入6600余萬元,改善或新建了教學、科研實驗室,逐步形成了學校和二級院(系、部)兩級管理的實驗室管理體制。第一附屬醫院展開床位數增至940張,醫院資產總值達到2.9億元。著力建設數字化校園,以雙棧方式全網開通IPV6,建成用友協同辦公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科技工作綜合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精品課程應用管理系統等平臺,實現了教學、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圖書文獻資源不斷豐富,后勤生活保障質量不斷提高。
同時,學校還與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三甲醫院、著名企業等,在學生教育、畢業生就業、師資培訓、研究開發等領域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
2011年2月,學校正式印發了《成都醫學院2011-2015年建設發展規劃》,學校發展又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十二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開放辦學、質量立校、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規模擴展與內涵建設并舉、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并重的工作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民主管理、教授治學,優化結構、強化特色,統籌兼顧、重點突破,艱苦奮斗、勤儉辦學的基本原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以先進的大學文化豐富發展內涵,緊緊圍繞"一個根本戰略、兩大歷史使命、三項重點工程、四項基本任務"的思路開展工作,以強烈的使命感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萬人規模的高等醫學院校,努力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