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今后五年的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綠色就是指生態文明,而在2016年政治課的大綱解析中,生態文明部分新增加了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在2016年的政治課考試中,生態文明放在了毛中特里面考查。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正式實施,2月底,環保部相關部門公開約談L市主要領導。作為新環保法實施后第一個被約談的城市,L市的污染經媒體曝光后引發全國關注,重壓之下,L市對57家污染大戶緊急停產整頓,對412家重點污染企業限期限產治理……鐵腕治污立竿見影,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標大幅下降。但環保風暴很快遭遇了新的困境。L市經濟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后,為加快發展,招商時鋪設了一些“綠色通道”,不少企業缺乏環評手續。此次停產整頓,部分企業因無環評手續一時難以復產,企業關停后,工人失業又帶來新的社會問題,潛在的金融風險也漸成燃眉之勢,環保風暴遇到現實和利益的嚴峻挑戰。
對于L市為治污痛下猛藥的做法,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環保部官網及不少地方媒體紛紛跟進報道或發表評論,眾多網友因為紛紛發聲,且看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A:用環境污染換來的經濟發展,早晚得淘汰,重病需猛藥,現在的天藍水綠,多好啊!
B:一個小地主的命,非要過比爾蓋茨的生活,怎么可能!
C:政府要達標,企業要生存,百姓要環境,非常難!……決心不等于蠻干,環保和經濟的平衡點找不好,再好的決定也會變成二次傷害。
D:休克式治霾太驚悚了。在如今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人為制造大面積失業和債務危機,簡直是生態大躍進!
E:鐵腕治污力度值得贊賞,但有些問題可以討論。意識到方向有問題,是急剎車,還是有個滑行過程?L市這次是狠狠踩了一腳剎車,車停了,但乘客人仰馬翻,有的摔的很重,有的勉強站著,還不知能站多久。
F:被關停企業滿滿的全是委屈,責任全部推給外界,以受害者姿態對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只字不提。今天的L市,是很多歷史欠賬嚴重的城市經濟轉型時期的一個縮影,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
……
一場空前的鐵腕治污風暴,承受著截然不同的評價。一時間,L市又因治污被推上風口浪尖,但L市以前所未有的決心直面大氣污染防治這場艱苦的硬仗,用環保倒逼企業轉型升級,讓千萬市民看到了山青水綠,享受著清潔的空氣。9月16日,環保部解除L市大氣污染問題掛牌督辦。
既讓環境好轉,又讓經濟同時得到發展,這可能是中國環境治理持續深入后各地亟需作答的選擇題。摘編自央視網(2015年7月3日)、新華網(2015年7月3日)
人民網(2015年7月6日、11月23日)
從“鐵腕治污”引發廣泛討論看,我們應如何認識經濟發展同環境治理的關系?(6分)
答題要點:1、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2、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3、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的發展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就是要實現和諧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鐵腕治污”及其引發的討論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何啟示?(4分)
答題要點
1、“鐵腕治污”對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治理環境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2、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從而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