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
在對待社會歷史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1)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把社會歷史看成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2)只看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創立了唯物史觀,結束了唯心史觀的統治。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一)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永恒的、必要的條件;人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都不能脫離社會生產而發生作用,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其表現為:(1)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首要前提。(2)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3)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1.社會意識的構成:
(1)從社會意識的主體角度,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
(2)從社會意識水平的高低層次,劃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社會心理是一種低水平的社會意識,表現為感情、風俗、習慣、自發的傾向和信念等。社會意識形式是高水平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理論化反映。
(3)從與經濟基礎的關系角度,社會意識形式劃分為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即意識形態),和不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即非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反映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和絕大部分社會科學。在階級社會里,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非社會意識形態,包括自然科學、思維科學、語言學、邏輯學。其自身沒有階級性。
2.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
(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關系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
2.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且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其中,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
3.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而實現的。而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范圍大小、時間久暫,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系在一起。
4.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于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建設。在當代中國,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能動作用,就要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生產力
1.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它表示人與自然的關系。
2.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勞動資料,也稱勞動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
馬克思:“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二是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
三是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有與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自身的生產力意義,才能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3.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即一般生產力。它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二)生產關系
1.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政治關系、家庭關系、宗教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都受生產關系的支配和制約。
2.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靜態)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廣義(動態))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
3.生產關系作為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物,“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馬克思)所以,分析生產關系必須透過“物”看到“物”后面的人與人的關系。
4.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系,這是因為:(1)生產關系實質上是物質利益的關系,體現人們之間的物質經濟利益,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和要求;(2)對于每一代人來說生產關系是由既定的生產力所決定的,既不能隨心所欲的自由選擇,也不能隨心所欲的改變。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馬克思:“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優越的標準,在于這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是適合還是不適合的,是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發展。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狀況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產關系。
(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的內容::一方面,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將起著阻礙作用。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這一規律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其次,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科學依據。
再次,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客觀依據。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基石。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根本目的。
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一)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在一定社會內部往往存在著多種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關系,但決定一個社會性質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經濟關系,即經濟基礎。
(二)上層建筑
1.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2.上層建筑分為兩部分:(1)意識形態,又稱為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2)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又稱為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
3.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1)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2)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3)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經濟基礎是根源,上層建筑是派生物,是經濟基礎的政治和思想表現形式。
第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和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
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反動力量。
(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1.上層建筑既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又有相對獨立性,這就使得上層建筑不會完全地、絕對地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它們之間總會有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的內容: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的方向,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和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
這一規律表明,上層建筑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
五、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會形態
社會形態,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社會形態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是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一定的社會形態總要以一定的社會制度形式呈現出來,所以,社會制度也被視為社會形態的同義語。
社會形態的性質取決于經濟基礎的性質,所以經濟基礎是劃分不同類型社會形態的客觀標志。
(二)社會形態的性質
首先,社會形態是全面的。既包括經濟基礎(骨骼系統),又包括上層建筑(血肉系統),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社會形態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純粹的社會”是不存在的。它要求分析社會時,從具體的、具有特殊本質的社會出發,而不是從“一般社會”或“ 社會一般”出發。
第三,社會形態是歷史的。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三)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1.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即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是指社會主體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間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向確定對象的創造性活動。
2.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
(1)其直接動機是民族利益。——中國人民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2)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這種把握程度直接制約著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中華民族選擇了社會主義,這與中華民族對歷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點的正確把握直接相關,這是在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選擇,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選擇。
(3)取決于交往,交往有助于處在轉折點上的民族從處于先進社會形態的民族那里獲得“歷史的啟示”,實現社會跨越。——中國人民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示下,跨越典型的資本主義階段,經過新民主主義而直接走向社會主義,這是既合乎世界歷史一般規律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偉大抉擇。
3.社會發展的決定性是在主體的選擇和創造過程中實現的,主體的選擇性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是自然歷史過程與人的自覺創造過程的統一。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使社會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縱向表現:(1)統一性是指人類總體的發展,歷經由低級到高級的五種社會形態;(2)多樣性是指具體民族的發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超越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而走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
列寧:“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有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2.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橫向表現:(1)統一性是指實行同一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不同國家,有著共同本質;(2)多樣性是指實行同一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不同國家,發展模式各有特點;
3.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充分表現出人類以及各個民族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創造性。
中國跨越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直接走向社會主義,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從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和偉大創造。
(五)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統一性表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選擇性、多樣性表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
列寧:“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辨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
我們要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現象,堅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偉大真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