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過勞”生存狀態泛濫的時代,“考研”、“沖刺”通常讓人聯想到體力透支、精神緊張、通宵奮戰等“過勞”詞匯,一旦“過勞”,往往會帶來智力的流失、情緒的崩潰、身體的病患。在此建議大家掌握一些平衡法則,幫助自己順利度過考研沖刺階段。
壓力VS動力
壓力和動力是并存的:在一定的范圍內,壓力越大,動力也越大,壓力有時還可以轉化為動力;而過大的壓力不僅不能轉化為動力,還可能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理性的考研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抗壓能力,把壓力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這樣,壓力才會對我們的復習沖刺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在沖刺階段壓力最大的一群人來自“萬米長跑族”。他們準備的時間比較長,投入的精力多,甚至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期望值高,所以在沖刺期更容易出現情緒焦慮、體力透支的情況。而“短道速滑族”投入的時間短,投入的精力也不算多,壓力要比“萬米長跑族”小很多,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正處于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對大部分“萬米長跑族”而言,如何減輕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是臨考前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心理咨詢師提出一個有效的方法:“在臨考前,要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包括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沒有考上;而且要考慮每一種可能性的應對方法。然后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做上面,不要放在結果上面。有了這樣一套緊急預案,出現哪種結果自己都能接受,這就大大減輕了壓力。”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不受外在不利因素的影響,順利實現壓力與動力的轉換。
時間VS效率
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成功的“短道速滑族”都認為,復習最重要的是效率。
關于效率問題,Miya的一段話發人深思:“我復習的時間很短,所以很注重效率。我一開始就在考慮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制定計劃。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我把每一次看書都當作是最后一次,所達到的效果自然比較好。如果我有很長的時間復習,也許會經常怠惰,以為這一輪復習有遺漏也沒有關系,還有下一輪,然后一直拖下去。”此外,心理學還有“應激反應”的原理,即在短時間內集中做某件事,精神狀態好,復習效率高,效果自然就好。這也是一部分“短道速滑族”在沖刺期實現高效率的原因。
對于所有的考研人來說,在沖刺期,有效提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就是“抓大放小”、“集中擊破重難點”。比如 “萬米長跑族”的小張,他在最后的沖刺階段只看自己在前期復習中整理出來的筆記,筆記里有他整理的學科知識結構、重點、難點和疑點。另外,制定計劃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沖刺期制定計劃時要注意把學習目標具體量化,比如某天“完成一套試題并加以修訂”、“完成一個章節重難點的回顧總結”等等,而不是 “看英語兩小時,看政治三小時”這樣的計劃。
瓶頸VS突破
心理咨詢師指出,對“萬米長跑族”來說,他們經歷了長時間的復習,進入沖刺期時已經處于學習“高原期”,甚至有一些人在長達一年的復習當中會有很長時間處于“高原期”,復習效果并不理想。而對“短道速滑族”來說,沒有經歷長時間的復習,就直接進入沖刺期,在一兩個月內,他們一直處于“上升期”;加上有過硬的基本功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他們就能在短時期內迅速掌握大部分的考研知識。
而對于經過長期備考后進入了“高原期”的“萬米長跑族”來說,如何才能在沖刺中突破這一瓶頸,再次找回“上升期”的良好狀態呢?為此,相關老師指出:“不建議考生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復習狀態之中,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適應的節奏,不要盲目拼時間、拼體力;考生還要注意適當放松,保持身心的愉悅,不要讓身體透支。另外,考生還可以通過調整復習方法、更換學習環境、重新安排復習進度、尋找有益的考研同盟等方法來找回‘上升期’的新鮮感,迅速突破復習瓶頸。”
計劃VS變化
在考研復習中,很多人都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但是,沒有人能一下子找準最好的方向,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變化。如何根據突如其來的變化及時修訂計劃,是沖刺期考生可能遭遇的重大挑戰。
阿迪是善于平衡計劃與變化的高手。在短短的三周復習時間里,他先是將重點放在英語上,但他很快意識到短期內英語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于是改變了復習策略,將復習重心從英語轉移到數學上來。在他看來,數學的學習效果是可以分梯次的:90分是一個梯次,基礎一般的考生通過做一些模擬題,掌握主要知識點就可以拿到這個分數,而這90分所對應的知識點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所以復習起來進步最快、效率最高;100分到120分又是一個梯次,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比前一梯次要多一倍;130分以上是更高的一個梯次,如果天賦平平必須得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達到。阿迪將自己定位為基礎一般的考生,復習時間也只剩下兩個多星期了,于是他將數學的目標定在了90分,而最終92分的成績果然在他的預想之中。
由此可見,平衡計劃與變化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認識到自身的狀況,也要對考試情況有個客觀的估計,這樣才能在遇到變化時仍然冷靜從容,迅速而有效地制定并執行新的計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