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同自然規律相比,社會規律的特點表現為
A.社會規律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
B.社會規律是人的自覺活動的規律
C.社會規律只有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能實現
D.人們對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學上的預見,但不能預見具體事件的發展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規律的特點。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規律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社會規律的特點是:(1)從社會規律的形成機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活動包括物質變換,表明人的活動也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共同規律;同時這種物質變換又是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進行的,即是同物質和觀念之間的交換交織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實踐活動又體現出新的為自然運動所不具有的特殊運動規律,也就是包括物質運動在內的人的實踐活動規律,社會規律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2)從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會規律得以存在并發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所以社會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體現出來。離開了人們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規律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載體和發揮作用的場所。(3)從社會規律的表現形式看,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統計學規律揭示的是一種必然性和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它不僅不能忽視大量的偶然現象、隨機現象,相反地正是在大量的偶然現象、隨機現象中才表現出規律性。所以社會事件的發生大多具有隨機性,人們不可能準確地預見社會事件的發生,而只能預見社會發展的大概趨勢。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9頁;《大綱解析》第57頁。
2.唯物史觀指出以經濟社會形態的演進為標志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進程”。把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的深刻含義主要是指
A.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本質上是客觀的物質體系
B.社會即自然,社會運動也就是自然運動
C.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界發展規律是等同的,無需人有意識地進行
D.可以象自然科學那樣,用精確的眼光考察研究人類歷史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的異同。
馬恩把人類社會看作一種物質體系。在物質性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是同一的。但是人類社會又不同于自然界,這種本質差別在于社會是由人和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構成的,人的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因此人類社會有其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的規律。唯物史觀的理論價值就在于科學地揭示了這一規律,指出以經濟社會形態的演進為標志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它把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使人們有可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眼光來考察社會歷史。把社會的發展看作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統一這一性質和特征的形象表達。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9頁;《大綱解析》第57頁。
3.人的活動的目的性不能抹殺社會規律的客觀性,這是因為
A.人的活動受相互作用的合力的制約
B.人的活動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過程和總趨勢
C.人的活動不能改變客觀條件
D.人的活動由人所生活的物質條件決定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表現。
盡管人們都在進行著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但是社會歷史的發展并不取決于人的意識、目的,而是有著它的客觀規律,這是因為:第一,人的活動的目的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質條件所決定的;第二,人們活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活動的結果不是預期的,這說明目的和結果之間并無必然聯系;第三,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歷史進程,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總過程;第四,由人們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的客觀規律不僅不由人的意志所決定,相反地它卻制約著人們的目的、意志的實現程度和活動的成敗,并規定著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因此,歷史規律既形成和實現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又具有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9頁;《大綱解析》第57頁。
4.割裂社會規律同人的活動的統一會導致
A.宿命論
B.唯意志論
C.庸俗進化論
D.唯心史觀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
社會發展規律得以存在、發生作用的條件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社會發展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出來。離開了人們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發展規律就失去了賴以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場所。割裂社會規律同人的活動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只強調社會規律的作用而否認人的主體能動性,這樣就會陷入宿命論;二是僅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視社會規律的客觀性,這就很容易導致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92頁;《大綱解析》第81頁。
5.“如果資本主義的滅亡是有保證了的,為什么還要費那么大的氣力去為它安排葬禮呢?”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
A.抹煞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
B.否認革命在社會質變中的作用
C.否認歷史觀的決定論原則
D.否定科學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歷史規律的特點及其實現。
該題涉及的基本理論有:社會歷史規律存在并實現于人的活動之中;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活動的規律,歷史主體具有能動作用;社會革命是階級社會發生質變的決定性手段和環節,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9頁;《大綱解析》第57頁。
6.社會發展往往面臨多種可選擇的道路,其中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是
A.多數人選擇的道路
B.杰出人物選擇的道路
C.先進階級選擇的道路
D.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性以及人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社會的存在方式。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并獲得新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整個生產方式的變革,并最終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因此人們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選擇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是與歷史發展的規律相一致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客觀的,它同人的自覺選擇和創造活動是統一的。人類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也。在階級社會,先進的階級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它所進行的種種歷史活動推動著歷史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先進階級選擇的道路,從根本上來說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多數人選擇的道路”的命題,既沒有表明“多數人”的性質,也沒有表明它所選擇的是什么“道路”如果這個命題能夠成立,那么,“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群眾運動是天然合理的”也能夠成立。慘痛的歷史教訓早已說明這類命題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勢力強大的人選擇的道路”的錯誤更為明顯。腐朽反動的統治階級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勢力是強大的,他們選擇的道路卻是逆歷史潮流的。
歷史進步的內容是具體的,因此對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而是要做辯證地理解,要賦予它以具體的歷史的含義。用“能夠實現社會公平”評價社會的進步是不科學的、片面的,它完全撇開了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借以發揮作用的社會結構,否認了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的作用和意義。奴隸社會較之于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并沒有實現社會的公平,但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卻是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92頁;《大綱解析》第81頁。
7.下列各條規律中,屬于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規律有
A.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B.通過暴力革命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
C.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D.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律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具體社會形態與社會規律的辨別。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是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解決階級矛盾可以因具體情況的不同而采用暴力革命和和平革命兩種不同形式。因此,暴力革命實現社會形態更替,只有在有階級的社會才起作用,在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兩個無階級的社會形態中就不起作用。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是市場經濟的規律,只有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基礎上才會出現。原始社會就不存在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社會內部固有的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推動的。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體現了對社會發展的基本推動作用。任何社會都存在著這一基本矛盾,并且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因此說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規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9和91頁;《大綱解析》第57和66頁。
8.推動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動力系統”,其中
A.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B.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C.科技革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
D.人人都是創造和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使原來適應其發展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不適應,以至于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當時的生產關系只有發生相應的變革才能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上層建筑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意味著新的社會形態的形成,意味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隨著新的上層建筑的產生,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完善,而新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又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較為適合的社會形式,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運動,從根本上在歷史的深處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是具有深厚經濟基礎的最大社會集團,它比任何個人或其他社會集團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和更深刻的社會代表性,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更強有力的影響。在階級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主要通過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表現出來。階級斗爭的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1)在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階級斗爭是實現社會制度根本變革的決定性環節。(2)在同一社會形態發展的過程中,階級斗爭是打擊反動統治階級,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甚至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他們把這比喻為“人類歷史進步的杠桿”。科學技術革命必然引起產業革命,這是生產力革命的最高表現。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是促進現代社會生活力、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2頁;《大綱解析》第60頁。
9.圣西門認為,一定社會制度的本質不是由政府的形式決定的,而是由所有制決定的,所有制才是社會大廈的基石。這一觀點
A.發現政權的更迭只是社會生活的表面現象,決定這種現象的乃是經濟的因素
B.看到了所有制是全部社會存在的基礎
C.只是其空想的理論,并不具備積極的意義
D.提出了有價值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新的世界觀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空想社會主義關于所有制觀點的辨析。
圣西門在研究歷史時,發現政權的更迭只是社會的表現現象,決定這種現象的乃是經濟的因素。他認為,一定社會制度的本質不是由政府的形式決定的,而是由所有制決定的,所有制才是社會大廈的基石。他說:確立所有權和使它受到尊重的法令,是向政治社會提供的唯一基礎,這是因為社會的存在取決于所有權的保存,而不取決于最初制定這項權利的法律保存。
盡管空想社會主義存在著嚴重缺陷,但由于它在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基礎,涉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問題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猜想,因此,它對馬克思主義新的世界觀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繼承圣西門等人的社會發展觀的基礎上,去發現那些作為支配規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為自己開辟道路的一般規律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3頁;《大綱解析》第52頁。
10.馬克思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這句話反映了
A.生產力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B.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是生產力內在要求的體現
C.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D.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階級以至于整個人類的意識為轉移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原來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以致不能繼續保持其穩定不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系就不得不進行部分的變革以暫時維持它的存在;而當這種生產關系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必須進行全面的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代替原來的生產關系。生產關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都毫無例外地起著作用,不以任何人、任何階級以至整個人類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在理解和把握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時,應當注意,并不是生產力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引起生產關系得變革。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一個是經常變動的,另一個則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生產力的變化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基本不能適合它的發展的時候,才會出現生產關系變革的必要和可能。“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馬克思的這句話正是突出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這一基本規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0頁;《大綱解析》第58頁。
11.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時候,它是絕對不會滅亡的。這是因為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進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具有相對穩定性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D.任何一種社會的生產關系都是在舊的社會生產關系中建立起來的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基本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成為基本不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也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得矛盾是從量變階段進入質變階段時,就必然提出從根本上變革舊的生產關系的要求。但是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時候,它是絕對不會滅亡的,這是因為,生產力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沖破一切障礙、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生產關系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最后總要被這種力量所打破。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反作用最突出的時候,也正是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的客觀要求最為強烈,生產力沖破舊的生產關系的內在力量已經成熟的時候。所以,生產關系的改變,以及這時它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反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
但并不是生產力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具有相對穩定性。只有當生產力的變化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根本不能適合它的發展的時候,才會出現生產關系變革的必要與可能。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B。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產生都是生產力充分發展的要求,選項C是錯誤的。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就不能從舊社會中直接產生和建立起來,D選項也是錯誤的。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0頁;《大綱解析》第58頁。
12.認為“隨著自然科學的劃時代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這一觀點
A.認為科技革命引起思維方式的變革
B.認為哲學的發展受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制約
C.自然科學的發展決定哲學的發展水平
D.認為唯物主義形式的每一次改變都與其時代的自然科學背景不可分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唯物主義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在批判費爾巴哈把唯物主義的一般世界觀與這種世界觀的具體表現形式相混淆時提出的著名論斷。在恩格斯看來,哲學的發展要受到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古代,自然科學尚沒有自己精確的研究對象,發展水平很低,與此相應,便產生了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16—18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處于搜集材料的階段,為了研究自然界的各個細節,通常要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與這種科學發展階段相聯系,產生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到了19世紀,自然科學已發展到整理材料的階段,它向人們提供的是關于過程、關于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于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偉大整體聯系的科學。隨著自然科學一系列新的發現,便合乎邏輯地產生了新形式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這里唯物論與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了,而且歷史被第一次做出了唯物主義的解釋。這樣,一條新的唯物主義的發展道路便被開辟了出來。可見,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形式的每一次改變都是與那個時代自然科學背景分不開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6頁;《大綱解析》第63頁。
13.愛因斯坦說:“人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的奮斗目標;關心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這一思想揭示了
A.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結合的重要性
B.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就能創造出解決諸如人口、能源、環境等問題的手段
C.科學技術作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
D.正因為人決定科學的價值,因此解決一系列全球問題不應依賴科學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待科學技術與全球化問題關系的觀點分析。
愛因斯坦將科學技術與人的作用聯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學技術的強有力的作用的同時,更重視人的作用。科學技術作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對人與環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完全取決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在解決全球化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人文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應該是本專業的專家,而且應該具有對人類和子孫后代負責的胸懷,即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理性。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對解決全球化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其核心問題就是,科學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因此,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應該注重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題B選項是科學樂觀主義的觀點,否認人與自然矛盾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不是任何一個單獨學科就能解決和回答的問題,相反,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會提供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學去解決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這一觀點無疑是錯誤的。選項D,具有科學悲觀主義的傾向,認為目前世界上存在著的全球化問題是科學所不能解決的,也是錯誤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6頁;《大綱解析》第63頁。
14.馬克思指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這意味著
A.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革命因素
B.社會歷史是由科學技術所決定的
C.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系統中的一種重要的動力
D.科學技術具有多方位的社會功能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早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即科學技術是比當時法國一些著名革命家“,是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并認為科學是“歷史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科學技術具有以下四種社會功能:(1)認識功能。科學技術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又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往往是人們思想解放的先導。(2)生產功能。科學技術與其它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相結合,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3)經濟功能。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的優化具有決定性作用,以至于出現了所謂知識經濟的時代。(4)政治功能。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生產力革命,并以生產關系為中介,要求改變上層建筑以至整個社會制度。這四個功能都對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
但是,不能因為科學技術多方位的社會功能,而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由科學技術所決定的。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從根本上在歷史的深處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6頁;《大綱解析》第63頁。
15.英國科技哲學家斯諾在《兩種文化》中說過,“我們必須用以反對技術的惡果的惟一武器,還是技術本身。我們沒有別的出路。我們無法退入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沒有技術的伊甸園”。這一觀點的錯誤之處在于
A.認為只有科學技術能夠解決“全球問題”
B.認為科學技術對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C.認為科學技術導致了“全球問題”
D.對科學技術發展全盤否定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科學技術與“全球問題”。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充分顯示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但是,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具有全球性質,因而被稱為“全球問題”。“全球問題”的出現,在一定意義上說,是由于人類將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發的。
對科學技術作用的負面效應問題,我們應該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科學是人類智力的偉大創造,其本身并不具有破壞性。科學成果的作用取決于如何應用,而應用的過程就是科學轉變為技術的過程。科學原理的技術化過程,就包括如何應用以及對應用效果的事前估計和事后評價問題。我們不能同意有些西方學者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全盤否定態度。如果題目中提到的諾斯的這一觀點。他認為科學技術帶來了一系列災難,并且認同這些災難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如此人類就陷入了科技治、亂的循環之中,其實是否認了科學發展的必要性。“全球問題”的解決不是任何一個單獨學科就能夠解決或回答的問題。它需要哲學、法律、道德、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多種學科的綜合研究,提供對策。題目探討的是這一觀點的錯誤之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6頁;《大綱解析》第63頁。
16.在馬克思之前,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是
A.發現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
B.指出階級斗爭的長期性
C.論證了階級的存在與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
D.說明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歷史唯物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學說的實質。
這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同以往階級斗爭理論的根本區別。馬克思在1852年致約·魏德邁的信中指出:“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我的新貢獻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這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與以前的階級斗爭理論的根本區別。它揭示了社會的歷史歸根到底是生產發展的歷史,階級的存在具有歷史性和暫時性,為我們把握階級、國家和政治革命發展的規律性提供了指導思想。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3頁;《大綱解析》第62頁。
17.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的作用是
A.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
B.迫使統治階級做出某些讓步的重要手段
C.社會形態更替的杠桿
D.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
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當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時,即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必然同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形成尖銳的對抗。這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社會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以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因此說,階級斗爭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杠桿。階級斗爭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剝削階級的統治,迫使反動統治階級做出某些讓步,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策,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社會形態的質變作了準備。社會基本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3頁;《大綱解析》第62頁。
18.交往是在社會生產和分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往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在:
A.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B.交往促進人自身的發展
C.交往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D.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交往的作用
交往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交往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第四,交往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7頁;《大綱解析》第64頁。
19.民粹派理論家米海洛夫斯基從所謂“人類天性”出發,來評判各種社會制度,認為凡是符合人類天性的社會制度便是公平合理的理想社會。他的這一觀點
A.把所謂人類天性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動力
B.否認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C.否認生產關系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D.肯定了人的歷史主體性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民粹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的具體觀點辨析。
民粹主義是指19世紀60—70年代產生于俄國的一種代表和反映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思潮。因其代表人物以人民“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間去”發動農民進行推翻沙皇制度的革命斗爭,并通過農民村社去建設社會主義而得名。
民粹派理論家米海洛夫斯基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把所謂人類天性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否認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列寧從三個方面批判了他們的錯誤觀點,并全面論述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首先是闡述了“經濟社會形態”這個概念。列寧認為,馬克思“完全用生產關系來說明該社會形態的構成和發展,但又隨時隨地探究與這種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其次,列寧進一步闡明了經濟社會形態發展的規律性,強調了生產關系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列寧說:“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人們在交換產品時彼此發生生產關系,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里存在著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把各國制度概括為社會形態這個基本概念。”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生產關系,才能揭示人類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第三、列寧揭示了生產力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列寧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因此,以生產力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92頁;《大綱解析》第81頁。
20.民粹主義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認為,在歷史極黑暗的時刻,當“人的智慧和精神潛能被縮小到了最簡單化的形式,到了只為最后一片能糊口的面包而斗爭時,人就會喪失自己的個體性”,成為群氓。這時他們會產生對“英雄”的渴望。而“英雄”就會依從自己的或善或惡的本性,帶領群氓從善或從惡。他的這一觀點
A.認為英雄人物是人民群眾的代表
B.認為英雄人物能夠對社會歷史進程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C.認為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不起積極作用
D.是認為“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民粹主義歷史觀的辨析。
民粹主義是19世紀60—70年代產生于俄國的一種代表和反映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思潮。因其代表人物以人民“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間去”發動農民進行推翻沙皇制度的革命斗爭,并通過農民村社去建設社會主義而得名。他們主張主觀社會學,宣揚個別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一群盲目追隨英雄人物的“群盲”,主張脫離人民群眾的個人恐怖策略,否認政治斗爭尤其是否認無產階級政治斗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米海洛夫斯基是民粹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將英雄人物視為高于人民群眾,并認為英雄人物決定歷史前進的方向。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8-89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21.關于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在歷史作用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A.人民群眾可以改變歷史發展規律,杰出人物不能改變歷史發展規律
B.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要決定力量
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不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杰出人物受歷史條件制約
D.杰出人物對歷史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與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的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人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的基本含義是,在參與歷史活動的一切人中,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而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方式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又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社會條件下創造歷史。這一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人們歷史活動所處的現實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化條件的總和,其中經濟條件是決定性的。任何歷史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都要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在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同時,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在歷史觀的意義上,所謂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實際上是怎樣評價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歷史階段上體現了社會發展規律,反映了時代進步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一定的階級、階層或社會接團的代表人物。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條件下,他們能夠加速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在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問題上,我們還要看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從屬于并受制于人民群眾的作用的。杰出人物的力量來源于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
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不以任何人或群體的意志為轉移的,每一個人或群體的對歷史的作用都必須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8-89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22.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產生的主要根源有
A.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人們的眼界
B.剝削階級的偏見曲解歷史的發展
C.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高
D.認識上的直線性和片面性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英雄史觀產生的根源。
唯心史觀是一種不符合社會歷史實際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觀點,其產生有著深刻的根源。
第一,社會歷史根源。歷史觀總是在一定歷史時代通過思想家產生的觀點,這種歷史觀一方面要受到一定歷史時代客觀條件本身的發展程度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到思想家個人的認識能力的制約。毛澤東曾指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家對于社會的歷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這一方面是由于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另方面,則由于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能夠對于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全面的歷史地了解,把對于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只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大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第二,思想認識根源。社會歷史現象不同于自然現象,由于它表現為人的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所以思想家們往往僅從人的思想意識和動機方面理解歷史變化的原因。造成這種錯誤的歷史觀的原因,還在于思想家們只是看到在歷史前臺活動的英雄人物的作用,并錯誤地認為這些人物完全是憑著知識、智慧、思想在影響著歷史的發展。第三,階級根源。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社會分裂為不同的階級就成為一種歷史的事實。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除了使用政治的力量以外,還十分重視意識形態的教化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8-89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23.“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命題表明
A.人是社會的主體
B.歷史是由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
C.歷史發展方向是由人自覺選定的
D.歷史規律實現于人的自覺活動之中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關于歷史創造者的具體觀點辨析。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是馬克思關于歷史規律是人的活動的規律的觀點。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針對黑格爾把人類歷史歸結為超歷史的絕對理性和絕對計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明確提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思想,科學地闡明了歷史規律和人的活動的關系,從主客體相統一的觀點揭示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活動的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認為,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是人們自己活動的產物,是由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歷史規律不可能置于主體活動之外,它本身就是主體活動的規律。馬克思在確定了人們在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更強調了歷史條件的制約性和歷史規律的客觀性,指出,盡管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活動的條件并不是由他們選擇的,這些條件具有客觀的、不依人們的意志和愿望為轉移的性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創造社會歷史的活動,就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活動,就是規定歷史進程方向和基本趨勢的活動。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社會“合力”才決定著歷史發展的方向。選項C是錯誤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8-89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24.下列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有
A.人類社會是自然的歷史過程
B.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D.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類社會看作是一種無限體系,一種最高境界的物質世界和運動形態。在物質性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是同一的。唯物史觀的理論價值就在于科學地揭示了以經濟社會形態的演進為標志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把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統一這一性質和特征的形象表達。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引起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而階級斗爭則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歷史觀的根本問題。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對立也表現在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評價上。唯物史觀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唯心史觀則堅持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2頁;《大綱解析》第60頁。
25.江澤民同志在談到20世紀90年代一些長期執政的黨喪失政權的教訓時精辟地進行總結: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這一思想
A.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
B.堅持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切工作中主張的根本觀點
C.主張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D.主張正確的群眾觀點是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黨的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最大利益,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圍繞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政黨能否正確認識并始終堅持這一點,進而正確處理黨和群眾的關系,這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必須克服各種脫離群眾的想象,加強同群眾的密切聯系。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切工作中主張的根本觀點,是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正確領導,要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就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9-90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26.下述有關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屬于唯物史觀的有
A.人人創造歷史
B.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是一致的
C.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D.人們總是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作為物質資料生產者的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馬克思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人的活動,恰恰是從人的活動,首先是從人的生產勞動中找到了打開歷史迷宮的鑰匙。
其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但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不是隨心所欲的,它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人們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些條件就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我們只有在充分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創造歷史。
其三,歷史規律與歷史創造者,歷史發展過程與自然歷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社會運動屬于自我形式,自然運動是一種自在形式。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社會歷史規律具有特殊性,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上的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社會生活,都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社會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結果,歷史規律存在并實現于人的自覺活動之中。但是,人不能自覺地選擇歷史發展的方向,更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創造者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最后,唯物史觀認為:凡是社會中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而歷史的創造者是指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以及社會發展方向和總趨勢的決定者。歷史的創造者當然是歷史的參與者,但歷史的參與者不一定就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就每一個人而言,他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但這并不能等同于創造歷史。有了這個區分,就不會從馬克思說過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正確命題中得出“人人創造歷史”的簡單結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8-89頁;《大綱解析》第65-66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