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形態,其基本特征是:
A.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
B.自然經濟是封閉、保守型經濟
C.自然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
D.自然經濟的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自然經濟指的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自己或本經濟單位的需要、不是為了交換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態,即自給自足的經濟。自然經濟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經濟單位內生產的,并直接從本經濟單位的總產品中得到補償或再生產,生產的目的是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不是為了交換。第二,自然經濟是封閉、保守型經濟。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活動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無論是氏族部落共同體、奴隸主莊園或封建主莊園,還是農民家庭,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封閉式的經濟單位,處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狀態。第三,自然經濟與分工不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在封建社會及其以前的社會中,由于分工和協作還不發達,小而全的生產方式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聯系異常薄弱,生產被封閉在一個個分散的家庭或經濟單位內,勞動生產率低下。第四,自然經濟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生產者為獲得供自己消費的使用價值而生產,奴隸主、封建主對剩余勞動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勞動的實物形式限制,整個社會生產基本上停留在簡單再生產水平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4頁;《大綱解析》第77頁。
2.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態,它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征是:
A.商品經濟是交換經濟
B.商品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
C.商品經濟是開放型、開拓進取型經濟
D.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生產為物質基礎的經濟形態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經濟的特征。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是:(1)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經在幾個社會形態中存在,作為商品生產的共性是為交換而生產。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不是為了自己去消費,而是為了出售,出售行為本身也就是商品交換過程。所以,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2)開放、開拓進取型經濟。由于社會分工,商品經濟就超越了自然經濟封閉在一個個分散的家庭或經濟單位內,從而從事交換的地區越來越大,人員也越來越多,(3)社會化生產是商品經濟的物質基礎。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使生產成為了社會化的生產,生產成為社會過程。存在社會分工,就存在社會化的生產,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前提條件,因此,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生產為物質基礎的經濟形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4頁;《大綱解析》第77頁。
3.馬克思從分析商品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是因為:
A.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
B.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
C.商品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
D.資本主義社會財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這是因為:第一,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量、最普遍的經濟現象。“龐大的商品堆積”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表現形式。第二,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抽象、最簡單的經濟關系。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細胞形式”。第三,商品內部包含著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是從資產階級社會的“細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就可以從這個最簡單的經濟范疇為起點,一步一步地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經濟過程。最后,由于簡單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7頁。
4.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
A.商品的本質屬性
B.由抽象勞動形成的
C.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
D.交換價值的內容和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重屬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一般人類勞動只有在商品經濟關系下才能形成價值。勞動形成價值,是商品經濟關系賦予它的一種社會形式,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因此,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和比例。兩種根本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之所以能夠交換,這是由于他們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即它們都凝結著一定數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商品交換的比例取決于商品價值的大小,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或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5.“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
A.勞動和自然物質共同作用形成價值
B.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土地形成價值
C.勞動必須和自然物質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
D.自然物質和人的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源泉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要素在社會財富即使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但具體勞動并不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實際上,勞動必須與物質資料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社會財富。在這里,“勞動”是指具體勞動,“土地”泛指物質資料;\絡地說,勞動既創造價值也創造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而抽象勞動創造價值,所以而B項說法錯誤。土地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或者說土地能夠創造財富,必須和勞動相結合。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7頁。
6.一位德國經濟學家指出:“駁倒價值理論是反對馬克思的人的惟一任務,因為如果是同意這個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認馬克思以鐵的邏輯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結論。”這句話表明:
A.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B.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堅實基礎
C.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建立的重要基礎
D.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論建立的理論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地位。
勞動二重性學說體現了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的,馬克思繼承過來加以創新發展。正是由于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創造價值的勞動才被明確地歸結為人類的抽象勞動,并把它同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區分開來,才使勞動價值論奠定在牢固的基礎上,確立了真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奠定了剩余價值論的基礎。勞動二重性學說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分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這是揭示剩余價值來源的先決條件。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也為科學地闡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社會資本再生產以及資本主義地租等理論奠定了基礎。正是從以上方面說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6頁;《大綱解析》第78頁。
7.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是:
A.為滿足生產者自己需要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B.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
C.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D.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
8.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下列關于商品的特點,正確的是:
A.一切商品都是勞動產品
B.一切商品都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C.一切商品都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
D.它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一定的經濟關系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商品范疇的理解。
關于商品范疇的理解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商品必須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某種物品盡管凝結了人類的勞動,但如果沒有使用價值,那么該物品就不能成為商品;第二;商品必須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并非一切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要成為商品,還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商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最后,商品體現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因此,第7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第8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9.商品的交換價值是:
A.一種商品價值與另一種商品價值相交換量的關系或比例
B.一種商品使用價值與另一種商品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C.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
D.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內涵。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內在矛盾,它只能通過交換來解決。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交換價值,即它能夠用于交換別的商品,并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上的關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夠進行比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中凝結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交換價值是由價值決定的。交換價值與商品價值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商品的二因素,從表面上來看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本質上則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0.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兩者的關系是:
A.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價值
B.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形成價值
C.凡是沒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使用價值
D.凡是有價值的商品肯定具有使用價值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表現在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價值。一個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人需要,就不能成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費再多的勞動,這些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第二,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但不是勞動產品,如陽光、空氣等,就不具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第三,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商品作為勞動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其使用價值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進行交換,使用價值就不能滿足別人的需要,生產時耗費的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此,即使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如果不是為了交換的目的而生產也不能形成價值。而凡是有價值的商品則肯定具有使用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形態,其基本特征是:
A.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
B.自然經濟是封閉、保守型經濟
C.自然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
D.自然經濟的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自然經濟指的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自己或本經濟單位的需要、不是為了交換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態,即自給自足的經濟。自然經濟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經濟單位內生產的,并直接從本經濟單位的總產品中得到補償或再生產,生產的目的是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不是為了交換。第二,自然經濟是封閉、保守型經濟。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活動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無論是氏族部落共同體、奴隸主莊園或封建主莊園,還是農民家庭,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封閉式的經濟單位,處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狀態。第三,自然經濟與分工不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在封建社會及其以前的社會中,由于分工和協作還不發達,小而全的生產方式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聯系異常薄弱,生產被封閉在一個個分散的家庭或經濟單位內,勞動生產率低下。第四,自然經濟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生產者為獲得供自己消費的使用價值而生產,奴隸主、封建主對剩余勞動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勞動的實物形式限制,整個社會生產基本上停留在簡單再生產水平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4頁;《大綱解析》第77頁。
2.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態,它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征是:
A.商品經濟是交換經濟
B.商品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勞動以自然分工為基礎
C.商品經濟是開放型、開拓進取型經濟
D.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生產為物質基礎的經濟形態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經濟的特征。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是:(1)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經在幾個社會形態中存在,作為商品生產的共性是為交換而生產。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不是為了自己去消費,而是為了出售,出售行為本身也就是商品交換過程。所以,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2)開放、開拓進取型經濟。由于社會分工,商品經濟就超越了自然經濟封閉在一個個分散的家庭或經濟單位內,從而從事交換的地區越來越大,人員也越來越多,(3)社會化生產是商品經濟的物質基礎。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使生產成為了社會化的生產,生產成為社會過程。存在社會分工,就存在社會化的生產,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前提條件,因此,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生產為物質基礎的經濟形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4頁;《大綱解析》第77頁。
3.馬克思從分析商品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是因為:
A.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
B.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
C.商品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
D.資本主義社會財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這是因為:第一,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量、最普遍的經濟現象。“龐大的商品堆積”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表現形式。第二,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抽象、最簡單的經濟關系。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細胞形式”。第三,商品內部包含著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是從資產階級社會的“細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就可以從這個最簡單的經濟范疇為起點,一步一步地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經濟過程。最后,由于簡單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7頁。
4.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
A.商品的本質屬性
B.由抽象勞動形成的
C.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
D.交換價值的內容和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重屬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一般人類勞動只有在商品經濟關系下才能形成價值。勞動形成價值,是商品經濟關系賦予它的一種社會形式,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因此,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和比例。兩種根本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之所以能夠交換,這是由于他們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即它們都凝結著一定數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商品交換的比例取決于商品價值的大小,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或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5.“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
A.勞動和自然物質共同作用形成價值
B.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土地形成價值
C.勞動必須和自然物質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
D.自然物質和人的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源泉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要素在社會財富即使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但具體勞動并不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實際上,勞動必須與物質資料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社會財富。在這里,“勞動”是指具體勞動,“土地”泛指物質資料;\絡地說,勞動既創造價值也創造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而抽象勞動創造價值,所以而B項說法錯誤。土地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或者說土地能夠創造財富,必須和勞動相結合。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7頁。
6.一位德國經濟學家指出:“駁倒價值理論是反對馬克思的人的惟一任務,因為如果是同意這個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認馬克思以鐵的邏輯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結論。”這句話表明:
A.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B.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堅實基礎
C.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建立的重要基礎
D.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論建立的理論基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地位。
勞動二重性學說體現了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的,馬克思繼承過來加以創新發展。正是由于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創造價值的勞動才被明確地歸結為人類的抽象勞動,并把它同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區分開來,才使勞動價值論奠定在牢固的基礎上,確立了真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奠定了剩余價值論的基礎。勞動二重性學說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分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這是揭示剩余價值來源的先決條件。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也為科學地闡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社會資本再生產以及資本主義地租等理論奠定了基礎。正是從以上方面說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6頁;《大綱解析》第78頁。
7.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是:
A.為滿足生產者自己需要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B.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
C.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D.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
8.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下列關于商品的特點,正確的是:
A.一切商品都是勞動產品
B.一切商品都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C.一切商品都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
D.它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一定的經濟關系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商品范疇的理解。
關于商品范疇的理解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商品必須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某種物品盡管凝結了人類的勞動,但如果沒有使用價值,那么該物品就不能成為商品;第二;商品必須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并非一切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要成為商品,還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商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最后,商品體現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因此,第7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第8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9.商品的交換價值是:
A.一種商品價值與另一種商品價值相交換量的關系或比例
B.一種商品使用價值與另一種商品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C.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
D.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內涵。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內在矛盾,它只能通過交換來解決。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交換價值,即它能夠用于交換別的商品,并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上的關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夠進行比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中凝結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交換價值是由價值決定的。交換價值與商品價值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商品的二因素,從表面上來看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本質上則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0.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兩者的關系是:
A.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價值
B.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形成價值
C.凡是沒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使用價值
D.凡是有價值的商品肯定具有使用價值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表現在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價值。一個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人需要,就不能成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費再多的勞動,這些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第二,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但不是勞動產品,如陽光、空氣等,就不具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第三,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商品作為勞動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其使用價值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進行交換,使用價值就不能滿足別人的需要,生產時耗費的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此,即使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如果不是為了交換的目的而生產也不能形成價值。而凡是有價值的商品則肯定具有使用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1.商品的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A.使用價值是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
C.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D.價值和使用價值共存在于商品統一體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存于一個統一體(商品)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它們的矛盾性表現在商品的生產者和購買者不能同時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其次,價值和交換價值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的價值通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或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2.通常,陽光和空氣等非勞動產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但都不是商品。而有些企業卻專門收集新鮮空氣,并予以出售。新鮮空氣成為商品的根本原因是:
A.現在城市污染嚴重,人們不能隨便獲得新鮮空氣
B.企業在收集新鮮空氣的過程中付出了人類勞動
C.企業收集新鮮空氣的主要目的是交換,以便滿足他人的需要
D.新鮮空氣是比較容易收集,成本低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屬性。通常,陽光和空氣等雖然有使用價值,但都不是商品,是因為這時的陽光和空氣都是非勞動產品,即沒有凝結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而企業在收集新鮮空氣的過程中由于付出了人類勞動,同時企業收集新鮮空氣的目的是為了交換,即以滿足他人需要為目的,因而成為了商品。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3.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它:
A.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B.特指商品的有用性
C.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D.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范疇的理解。
一切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花費了一定數量的勞動,這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們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抽象勞動形成的。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都凝結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因而它們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換。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4.使用價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價值是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下列關于使用價值與價值的表述,正確的有:
A.使用價值是永恒范疇,而價值是歷史范疇
B.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而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C.使用價值是具體勞動創造的,而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形成的
D.使用價值和價值既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又相互對立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因素或二重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首先,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存在于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之中,是個永恒的范疇。它不反映人們的生產關系,不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存在于一切商品經濟中,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次,使用價值是具體勞動創造的,而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形成的。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后,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既有使用價值同時又有價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必須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凡是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有使用價值,而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則不一定有價值,兩者并非互為前提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5.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因素,缺一不可。當生產者把商品賣給消費者時:
A.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B.生產者既實現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實現了商品的價值
C.生產者實現了商品的價值,卻讓渡了商品的使用價值
D.消費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卻支付了商品的價值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對立。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這是因為,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從性質上講,它是為社會、為別人的,而不是為商品生產者自己的。因此,商品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說,有意義的是價值,因為他生產商品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為此就必須讓渡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品購買者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這個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商品內在的矛盾,必須通過市場進行交換才能解決。交換成功了,生產者得到了價值,購買者獲得了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得到了實現,它們的內在矛盾也得到了解決。如果交換不成功.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實現,它的內在矛盾就表現出來了。馬克思把這個交換行為叫做“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此應該注意的是,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不是說價值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因為商品間交換的基礎——價值,必須是同質的,而不同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則是不同質的,是無法比較大小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5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6.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的區別在于:
A.具體勞動是勞動的具體形式,抽象勞動是一般的人類勞動
B.不同的具體勞動的質不同,抽象勞動沒有質的差別
C.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
D.具體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并不是說它是使用價值的惟一源泉,而是指它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使商品的使用價值的作用范圍增大。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本身的屬性共同構成使用價值的源泉。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是形成價值的惟一源泉。在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要確定不同的商品交換比例,有必要把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化為同質的抽象勞動。只有把勞動看作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只有經過這樣的抽象,人的勞動才是同質的,才有可能相互比較。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反映的是社會生產關系,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而具體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因素的決定性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6頁;《大綱解析》第78頁。
17.勞動生產率通常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另一種是用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
B.勞動者技術的平均熟練程度
C.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D.生產過程中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價值量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勞動生產率指勞動者生產某種產品的能力,它通常以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或生產一件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計量。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生產過程中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生產管理的效能;生產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質量或性能和生產的適度規模,以及自然資源的豐度,等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7頁;《大綱解析》第79頁。
18.在現實生活中,個別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增加了產出與投入比,與同行其它企業相比,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形成更多的價值量,這種現象表明:
A.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B.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C.商品的價值量是由個別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
D.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
19.勞動生產率是生產某種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的效率,而勞動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天然尺度。下列關于商品的價值量、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中正確的是:
A.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于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
B.同一社會必要勞動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無關
C.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部門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D.如果部門勞動生產率不變,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不會影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及商品的價值量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從而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因為,勞動生產率總是具體勞動的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而作為抽象勞動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量是不變的,如8小時所創造的價值量不因勞動數量變化而改變,因而生產單個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越小,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少,則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大。所以,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的使用價值成正比關系,而和商品的價值成反比關系。
但是,如果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是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則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降低,而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不變。因而,該生產者在單位勞動時間內,不僅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加,而且所創造的價值總量也會增加。
因此,第18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第19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7頁;《大綱解析》第79頁。
20.馬克思說:“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勞動產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會表現為:
A.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具有等同的價值的形式
B.人們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取得了勞動產品具有一定價值量的形式
C.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互換勞動的社會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交換即物和物之間關系的形式
D.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質。
拜物教是人們把某種物體和現象當作神來崇拜的一種宗教信仰。在私有制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勞動、價值和貨幣等等本是人手和人們生產關系的產物,但卻表現為獨立于人之外而存在,并支配著人的活動和命運的神秘力量。商品的拜物教性質是指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人和人的關系顛倒地表現為物和物的關系的現象,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們對商品的神秘觀念。商品之所以具有神秘性,是從商品形式本身產生的。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因為在私有制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這又是通過勞動產品的交換使生產者發生關系的。于是,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被歪曲了,“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商品拜物教既然來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以及生產它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按照馬克思的意見,在一切存在商品關系的生產形式中,商品拜物教也就必然存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的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7頁;《大綱解析》第79頁。
21.在商品交換發展過程中,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在形式上沒有本質區別的兩種形式是:
A.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B.擴大的或總的價值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D.貨幣形式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形式的發展。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簡單地偶然地表現在同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等價形式的特點: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存在或表現的形式;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存在或表現的形式。
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同它相交換的一系列的商品上。這種價值形式反映了擴大的商品交換關系。由于一種商品的價值有一系列的等價物,因而商品價值的表現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質上說,第一次真正地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從量上說,第一次真正地體現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一般價值形式:所有商品的價值全部統一表現在從商品界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上。這種價值形式反映著對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下交換困難的解決。貨幣形式:即一般等價物固定在貴金屬即黃金或白銀上。貨幣形式同一般價值形式的區別主要在于在一般價值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貨幣形式中,一般等價物固定地由金銀來充當(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便于攜帶、易貯藏、易分割、質地均勻等自然屬性)。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兩種形式,兩者都出現了一般等價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8頁;《大綱解析》第79頁。
22.馬克思指出:“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就是它與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這句話用在“1只綿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能說明:
A.石斧用其使用價值表現綿羊的價值
B.綿羊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地位
C.石斧處在等價形式的地位
D.石斧的價值沒有得到表現
23.等價形式就是某種商品充當價值的代表能夠與另一種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其特點是:
A.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
B.抽象勞動成為具體勞動的表現形式
C.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
D.私人勞動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之間的關系。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價值形式的兩極。在1只綿羊=2把石斧的價值關系中,公式兩端的商品的地位是不同的。公式左端的商品綿羊起主動作用,綿羊通過與石斧相交換,使自身價值通過石斧的使用價值而相對地表現出來,綿羊是主動地要表現自己價值的商品,就處于相對價值形式上。公式右端的商品石斧起被動作用,石斧作為表現綿羊的價值的材料,起著等價物的作用,就處于等價形式上。由此可見,相對價值形式是指處于價值形式公式左端,其價值由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即等價物)來相對表現的那個商品,亦即兩個商品進行交換的價值關系中需要由另一個商品來表現其價值的商品。所以,一個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就是它的價值要由與之相交換的另一個商品來相對表現的形式。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其價值的質和量都只能通過等價形式的商品相對地表現出來,而不能自己表現自己,這就是它的特點。
等價形式是指處于價值形式公式右端,以自身的自然形態來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商品,亦即兩個商品進行交換的價值關系中作為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也就是叫等價物的那個商品。它有以下特征:第一,它的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第二,它的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第三,私人勞動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處于等價形式,它只是簡單地用其使用價值表現等式左邊的商品的價值,并不包含對價值量的規定,因而其價值也不能得到體現。但這并不是說明石斧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而僅僅是石斧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兩極,一方面,它們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缺少任何一極,商品的價值就無法表現,商品價值也就沒有了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們又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同一個商品在同一價值表現中,不能同時具有兩種形式即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而且在上述價值關系中,處于兩極的商品的位置是不能互換的。
因此,第22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第23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8頁;《大綱解析》第80頁。
24.馬克思指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把金銀等貴重金屬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這是因為:
A.金銀是貴重的稀有金屬,具有價值
B.金銀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最適合充當貨幣
C.人們偏好擁有金銀等貴重金屬
D.金銀是天然的,不需要付出勞動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金銀等貴重金屬能夠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原因。
金銀能夠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并不是由于金銀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因為金銀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它的價值量也是由生產金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同時,金銀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適合充當貨幣的材料:一是體積小、價值大,便于攜帶和收藏;二是不易變質和磨損,便于長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質地均勻,便于分割和合并。因此,馬克思指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雖然是天然的,但是要把金銀變成貨幣,也需要付出勞動。此外,人們偏好擁有金銀也不是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8頁;《大綱解析》第80頁。
25.“只有社會的活動才能使一種特定的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由于這種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被分離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這種商品成為貨幣。”這段話表明:
A.貨幣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生產的,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
B.貨幣產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
C.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D.貨幣是從商品中分化出來的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只有社會的活動才能使一種特定的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會的行動使一種特定的商品分離出來,通過這種商品來全面表現它們的價值。于是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為社會公認的等價形式。由于這種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被分離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馬克思這段話表明:貨幣的產生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活動發展的必然要求。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固定地充當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的價值直接被社會承認,是社會價值的代表。貨幣就是在商品交換發展過程中從商品中分化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8頁;《大綱解析》第80頁。
26.執行貨幣基本職能的是: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貨幣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是通過貨幣的職能反映出來的。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貨幣的基本職能是:①價值尺度職能:貨幣之所以具有這個職能,是因為貨幣是商品,自身有價值;貨幣執行此職能是通過價格來實現的,即把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價格即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觀念形態的貨幣。②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可以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紙幣作為貨幣符號,可以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8頁;《大綱解析》第80頁。
27.價格標準是指技術上由國家規定,包含一定貴重金屬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它是:
A.為了實現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而規定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B.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
C.用來衡量貨幣本身的數量,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無關
D.價值的貨幣表現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格標準。
為了衡量各種商品價值量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并且對每個計量單位,還要分成若干等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貴金屬(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價格標準就是指技術上由國家規定,包含一定貴重金屬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我國的價格標準:一元等于10角,一角等于10分;再如英國的貨幣價格標準:一英鎊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
價格標準是為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規定的,而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通過價格標準來實現的。二者的區別在于:第一,價值尺度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價格標準不是貨幣的獨立職能,而是由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技術性規定;第二,作為價值尺度,它是用來衡量商品的價值的,而價格標準是用來衡量貨幣本身的數量;第三,作為價值尺度,它本身的價值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作為價格標準,則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無關;第四,價值尺度是在商品經濟中自發產生的,而價格標準通常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9頁;《大綱解析》第79頁。
28.信用貨幣是建立在信用關系基礎之上的能執行貨幣職能的一種信用憑證或符號,它是直接從貨幣的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下列關于信用貨幣的說法正確的有:
A.信用貨幣包括銀行券、期票、匯票和支票等
B.信用貨幣本身沒有價值,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
C.信用貨幣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活躍和發展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關系
D.信用貨幣使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復雜化,增加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信用貨幣的形式。
在銀行信用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在紙幣廣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時又出現了存款貨幣。存款貨幣是指可用于轉賬結算的活期存款。銀行為工商業者開立活期存款賬戶,存戶可依據存款向銀行簽發支付命令書——支票,或通過其他方式將存款轉到收款人的賬戶上,這些方式代替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被稱為存款貨幣或信用貨幣。它包括銀行券、支票、匯票和期票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0頁;《大綱解析》第82頁。
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可以:
A.代替金屬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B.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C.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D.充當儲蓄手段,并可以按一定匯率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兌換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紙幣。
自貨幣產生以后,貨幣的具體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先后經歷了非金屬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這樣幾個階段。非金屬實物貨幣是歷史上最古老的貨幣存在形式,貝殼、牲畜、布帛等都曾充當過貨幣。由于金屬材料的自然屬性,使其比一般實物商品更適宜充當貨幣材料。金屬條塊、國家鑄造的鑄幣都曾作為金屬貨幣發揮作用。繼而出現的是代替金屬貨幣承擔流通手段職能的紙幣。紙幣是從貨幣的流通手段中產生的,它本身沒有價值,但可以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它還可以充當儲蓄手段,按照一定匯率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兌換,是市場經濟中主要的貨幣存在形式。由于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僅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因此,紙幣不需要代替金屬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0頁;《大綱解析》第82頁。
30.貨幣流通規律是指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是:
A.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
B.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反比
C.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
D.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31.在貨幣充當支付手段職能的條件下,同時在既定的貨幣流通速度下,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還需要取決于:
A.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
B.賒銷商品價格總額
C.到期支付價格總額
D.相互抵銷的支付總額
32.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因素主要有:
A.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
B.商品的價格水平
C.貨幣發行量
D.貨幣流通速度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
第30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第31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第32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0頁;《大綱解析》第82頁。
33.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以及貨幣流通的統稱,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和區別是:
A.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為商品流通服務
B.貨幣流通決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為貨幣流通服務
C.商品經過買賣退出流通,貨幣繼續在流通領域充當交換媒介
D.貨幣經交換后退出流通,商品則一直處于流通領域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和區別。
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買賣同時完成。在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這個中介來進行。商品流通就是指商品以貨幣為媒介、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所經過的全部過程。商品流通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條件。貨幣作為流通手段,要不斷地在流通領域內發揮作用。貨幣在商品交換中不斷地運動就是貨幣流通。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資金流動引起的、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運動,它包括現金流通與非現金流通兩種形式,F金流通主要是同消費資料零售市場的商品流通、居民個人的小額支付相聯系的貨幣流通;非現金流通或存款轉帳結算主要是同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資料批發市場的商品流通、企事業單位的大額支付以及與金融交易相聯系的貨幣流通。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和區別表現在:貨幣流通以商品流通為基礎,并為商品流通服務;商品經過買賣直接進入消費領域從而退出了流通,而貨幣則繼續留在流通領域充當交換的媒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0頁;《大綱解析》第82頁。
34.某消費者的下列經濟行為中,屬于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有:
A.購買商品房,合同約定房價30萬元
B.按購房合同約定,第二年付房款10萬元
C.繳納房屋契稅9000元,并交付車庫租金200元
D.在裝飾材料市場現購材料5萬元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貨幣的職能。
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最初是由商品的賒購賒銷引起的。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賒購、賒銷過程中發生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職能。凡是發生貨幣轉手的同時沒有發生相應的商品轉手的,都屬于貨幣的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一方面暫時解決了因缺乏現金不能購買商品的矛盾,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在買者和賣者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其中一個生產經營者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商品再生產無法順利進行,從而深化了商品經濟的矛盾。
試題的每一個選項都涉及一個場景,讓考生分辨在不同的場景貨幣實行什么職能。通過這種形式考察貨幣的職能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命題時會給出一些例子,如:銀行給儲戶付利息、企業給職工付工資、企業和個人給國家交納稅收、個人企業交納租金?忌鷳斪⒁饬魍ㄊ侄魏椭Ц妒侄蔚膮^別,流通手段是現貨交易,支付手段是是先給貨后付款。在試題的各個選項中,A選項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BC選項的行為屬于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D選項的行為是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09頁;《大綱解析》第81頁。
35.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很多,下列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是:
A.發行了新版的貨幣
B.需求拉動
C.成本推動
D.結構失調
36.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通貨緊縮的跡象是:
A.貨幣供應量增加
B.貨幣供應量減少
C.物價普遍下降
D.物價普遍上漲
37.經濟運行中通貨緊縮一般表現為:
A.貨幣供應增速減緩
B.物價持續普遍下降,貨幣升值
C.貨幣供應量少于貨幣需求量
D.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增加
[命題分析]這三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通貨緊縮的表現。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是紙幣流通條件下出現的經濟現象,都是違背了貨幣流通規律的具體表現。當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叫做“通貨膨脹”,相反,當貨幣供應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就是“通貨緊縮”。
引起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因素有:成本推動、需求拉動、經濟結構失調以及國家的經濟體制等問題,但最基本的仍然是貨幣供應量與流通中貨幣需求量的對比關系。貨幣供應增長速度減慢如果與流通中貨幣需求的增長相適應,則不會引起通貨緊縮;居民儲蓄存款總額的增加,只表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支出相應地減少,并不能直接說明引起通貨緊縮。發行了新版的貨幣也不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只有當新發行的貨幣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時才會發生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第一,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導致經濟生活混亂,引起社會收入和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擾亂價格體系、扭曲資源配置,造成社會動蕩;第二,嚴重的通貨緊縮會使可利用的資源閑置浪費、造成經濟的萎縮,失業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起社會和政治問題。
要防止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最重要的是遵循貨幣流通規律,使紙幣的發行量符合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同時實行適當的財政政策調節商品的市場需求,達到商品的供求平衡,運用貨幣政策調節對貨幣的需求,達到貨幣供求平衡。
第35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第36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第37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0頁;《大綱解析》第82頁。
38.恩格斯提出:“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這說明只有通過競爭和價格波動:
A.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才能實現
B.商品才能實現等價交換
C.價值規律才能表現出來
D.交換價值才能表現價值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規律與競爭和價格波動的關系。
價值規律在通過價格運動表現的過程中,也是和競爭機制聯系在一起的。競爭是商品經濟中經濟行為主體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而采取的各種自我保護和擴張行為的概括,它是商品經濟固有的現象,由于價值規律反映的是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經濟利益關系,在處理這種經濟利益關系過程中人們采取的各種行為,就形成了相互之間的競爭關系。首先,價值的決定離不開競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競爭過程中確定的。其次,價格的形成離不開競爭,沒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就不會形成市場價格。再次,價格的運動離不開競爭,價格的變動、供求關系的變化,都是在競爭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與競爭是交織在一起發揮作用的。D選項的表述不正確。因為在最初的簡單商品經濟中,幾乎不存在競爭和價格波動,而交換價值也能表現出價值,交換價值在任何時候都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1頁;《大綱解析》第83頁。
39.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是“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為自己開辟道路一樣。”這段話表明:
A.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或基本規律
B.價值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強制性
C.價值規律具有自發性
D.價值規律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規律的客觀性。
價值規律的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兩句話: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不同商品的交換按照等價原則來進行?梢,價值規律既是調節商品生產的規律,又是調節商品交換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商品經濟中客觀存在的必然趨,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就會發生作用。而且和其他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但價值規律并不排斥人的主觀主觀能動性,人在價值規律面前有著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所以D選項錯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1頁;《大綱解析》第83頁。
40.馬克思明確說過:“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出售這個假定,當然只是意味著:它們的價值是它們的價格圍繞著運動的重心,而且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這個重心來拉平的。”這段話說明:
A.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是不能長久偏離價值
B.價值是價格變動的基礎
C.價格可以脫離價值自由變動
D.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應當一致
41.價格受供求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這是因為:
A.各種商品價格的變動,是以各自的價值為基礎的
B.從商品交換的總體看,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是相等的
C.從商品交換的較長時間看,價格與價值是趨于一致的
D.價格變化不會無限脫離價值,說明價格歸根結底受價值制約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要求價格必須符合價值。但是,在市場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價格并非始終與價值相等。因為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決定價格的除了價值這一因素以外,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也會直接影響價格。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其市場價格往往低于價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其市場價格往往高于價值。但這并不是否定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的原則,因為:第一,商品的市場價格無論怎樣變動,它總是以價值為基礎,各種商品之間總有一定的比價。第二,商品的市場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著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受價值制約。第三,從一次交換來看,市場價格和其價值不一致,但從長期來看,商品的市場價格上漲下落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長期的平均價格和其價值是一致的。
因此,第40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第41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1頁;《大綱解析》第83頁。
4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就是要:
A.利用價格杠桿,調節供求,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B.不斷采用新技術,加強管理,降低成本
C.堅持市場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
D.鼓勵公平競爭,反對壟斷行為、地方保護主義及各種不正當競爭
4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有:
A.在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主導作用
B.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C.促使企業關心技術進步,改善企業經營管理
D.調節生產、流通和消費
[命題分析]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規律的作用。
價值規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是市場價格符合價值,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商品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調節商品生產和流通,使社會生產和需要、供給和需求自動趨向一致,促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個部門的分配趨向合理,從而發揮著資源配置的作用。其次,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因此,勞動生產率高的商品生產者,單位商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少,在市場上出售其商品就能獲得較多利益。這會促使商品生產者采用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后,由于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異,必然會產生商品生產者之間收入上的差別,引發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在競爭的壓力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產或經營的策略,使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較多的收入。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引起和促使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也必須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辦事。第一,社會主義的企業利用價格杠桿,調節供求,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第二,社會主義企業也需要不斷采用新技術,加強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社會主義企業也要堅持市場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最后,政府需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對壟斷行為、地方保護主義及各種不正當競爭。
因此,第42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第43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2頁;《大綱解析》第84頁。
44.影響市場上商品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有:
A.商品價值或貨幣自身價值的變化
B.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C.市場壟斷或供求關系發生變化
D.商品經營者之間的價格競爭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影響市場上商品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
價格作為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在商品的交換的過程中,從根本上來說是價格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在其它條件既定的情況下,價格水平的變動反映了商品價值量的變化。但是,在現實的交換的過程中價格水平的高低漲落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市場壟斷或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以及商品經營者之間的價格競爭也可能會影響商品的價格水平的高低。與此同時,價格作為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從而貨幣的幣值也就自然成為影響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不變,商品價值量增減,會引起價格同幅度的漲跌,反過來,如果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幣值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增減也會導致價格的漲跌:貨幣代表的價值增加則價格下跌,反之,則價格上漲。如果幣值所代表的價值量與商品的價值量同時按照同一方向和同比例變化,則價格不變。其它引起貨幣價值變化的因素也是造成商品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如國家的經濟政策、國際經濟的環境等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2頁;《大綱解析》第84頁。
45.在商品經濟運行中,價值、價格、供求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A.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價格受價值影響,隨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動
C.價格由價值決定,反映價值并反映供求關系
D.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又制約供求關系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價格、供求三者之間的關系。
商品經濟運行中,價值、價格、供求三者關系,有三個層次:第一,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價值決定價格,價格變化反映價值的變化。商品價格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圍繞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客觀基礎,價格則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按照價值規律的等價交換的要求,價格應與價值一致。第二,供求影響價格,使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供大于求時,價格會下降,低于價值;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高于價值。所以,價格變化反映供求變化。第三,價格變化反過來影響供求。價格上漲,一般會使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反之,價格下降,一般會引起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2頁;《大綱解析》第84頁。
46.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是:
A.商品價值量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B.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C.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D.價格圍繞價值隨供求關系的影響上下波動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
馬克思主義關于價值規律的內容的經典闡述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遵循等量社會必要勞動相交換的原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包含生產該商品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量和轉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量。價值規律要求進入交換領域的商品交換價值與價值一致。只要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必然有價值規律在起作用,這就是價值規律的客觀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1頁;《大綱解析》第83頁。
47.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它是:
A.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
B.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奠定了理論基礎
C.是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
D.是研究價值形成和價值分配的理論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理論,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勞動價值理論的一些觀點最早是由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其中既有合理的內容,又存在著不科學的成分。馬克思通過對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各種經濟現象的分析,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古典的勞動價值理論發展成為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并運用它揭示了資本主義時期各種經濟現象的本質。列寧、斯大林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根據他們“當時”所處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新情況、新特點,運用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揭示“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當今,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會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同樣需要我們運用這一理論,并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做出符合時代特征的新的解釋。勞動價值論與時俱進,既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理論品質,也是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
價值分配的理論主要是論述價值是如何分配的,它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價值分配的方式主要由社會的生產方式特別是社會的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的性質所決定。價值分配問題的研究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內容,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主要是論述價值是如何創造的。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并不是研究價值分配的理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3頁;《大綱解析》第84頁。
48.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重點是要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研究和認識。這種深化研究和認識具體體現在:
A.要求我們不斷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
B.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第三產業中為生產服務部門的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要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重點是要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研究和認識。這種深化研究和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要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隨著分工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日益突破單個工人的局限,由許多勞動者的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生產過程,已成為當今生產發展的基本狀況。這樣,在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造也突破了單個勞動者的局限,是由“總體工人”共同創造價值。并且,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這種“總體工人”的范圍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特別是科技勞動、管理勞動與直接生產勞動的分離和相對獨立化,要求我們不斷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不能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只是局限在工人的直接生產勞動上面。(2)要拓展創造價值的領域。價值是與財富聯系在一起的。在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的同時,精神財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特別是科技勞動創造的非物質形態的財富,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全面進步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部分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也同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一樣,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因此,在今天,不能再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僅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必須把非物質生產領域中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也視為創造價值的勞動。這實際上是要我們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3頁;《大綱解析》第84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