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由于論文不過關而苦悶,博士因為科研清貧而憂思,這似乎是在通往高等教育的路上的常見話題。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高等教育對于研究生的定位似乎出了很大問題。下文是徐志剛先生對于碩士和博士的定位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給在研和在博的同學帶來些許啟示。
1、碩士研究生只是一種職業過渡培訓
碩士研究生的定位是什么?
從各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來看,碩士應該是為進入某個職業領域作進一步的培訓,理論上再加深一點,實踐上加大訓練,1~2年就可以畢業,畢業形式多樣,要么修滿一定的學分,要么參與一個項目,提交項目報告,最后一種類型才是撰寫碩士論文。
反觀我們,入口渠道很多,學術型,專業型,工程碩士,但最后出口均是一篇碩士論文,而且要有創新,要通過查重軟件。有一點邏輯推理的人就知道,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期望會是很糟糕的,好比往3個管子導入汽油、酒精和水,卻希望通過我們的高等教育魔法產生比汽油燃燒值還高的高品質燃料。中國人總喜歡做夢,寫起計劃來都能把自己弄的很high,但是操作起來總是草草收場,開起會來頭頭是道,但實際執行起來骯臟不堪。總想通過3年的專業培訓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初步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很多學校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往往成了補本科階段缺乏動手能力的欠賬,補完之后又希望他能做部分博士生的工作,讓碩士參加863,973,國家基金,讓碩士做建模,仿真,灌水論文,而忽視了學生的職業規劃,因此當導師和學生的目標不能一致時,擰巴就產生了。為何不能讓碩士畢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呢,既然教育部想到了1,為何不直接想到99呢?
碩士研究生只是一種職業過渡培訓,碩士生不要抱怨高昂學費,因為是為自己充電。老師也不要覺得學生沒有給自己產生成果而覺得吃虧,因為你的工資和名譽都與你帶的學生數量和質量有關。如果學生犧牲職業規劃為導師做科研,老師是需要進行物質補償的。如果學生能夠將職業規劃與老師的項目部分重疊,做到了既給老師干了活,又提高了動手能力,還掙到了生活費,又贏得了老師的喜歡,最后在老師的推薦下,又找到了好工作,那就是皆大歡喜了。
2、博士生是一種職業
我國由于儒家文化的影響,過度地把博士神圣化,認為博士就是博學之士,領域專家,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拿到博士帽之后就會黃金屋,顏如玉隨之而來,等于給博士生畫了一個大大的餡餅。因此招一個博士生進門,似乎就給了博士生一張定期支票,自學生進入師門那一刻,就已經欠下導師的了。于是導師也讓博士生改作業,寫proposal,做實驗,做項目,寫論文,報賬,安排學術接待甚至幫助審稿等,但是學生得到的報酬很少甚至沒有報酬。
拮據的經濟生活使得早日畢業成了博士生唯一的求學動力,為了早日達到畢業標準,不得不急切發表論文,需要認真學習的課程、靜下心讀的文獻,靜下心做的實驗都顧不上了,這樣就很難保證博士研究成果的質量。于是導師開始抱怨學生浮躁,導師的idea學生不care,學生專挑好做的,好發表的東西寫論文,老師的項目卻被擱在那兒,師生之間的目標越來越不重疊,積累的問題會越來越大,甚至不歡而散。
為何不把博士生當作一種職業呢?如果給博士生支付中等水平的工資,足夠他們衣食住行醫,讓他們把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中,他們創造的價值將遠遠超過付給他們工資,而且更多有創造力的國際學生也會被吸引來。如果有些博士生不適合做研究,導師可以將其fire掉,重招新人,這樣大家互不相欠。
至于沒有項目的導師,就要提前跟學生說清楚或簽協議,導師自己有兩把刷子可以讓博士生值得交換青春,讓學生從導師那里學到的東西足以抵消付給他的工資。
總而言之,要盡量簡化師生關系,減少感情成份,這種做法看似冷漠、不近人情,在統計意義上卻是高效的,同樣的結論已來自于企業和商業管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