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原理,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的有關原理分析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問題
內容總結:兩大特征:(1)普遍聯系的觀點;(2)永恒發展的觀點。五對范疇:(1)現象和本質;(2)原因和結果;(3)可能性和現實性;(4)必然性和偶然性;(5)內容和形式。三大規律:(1)對立統一規律;(2)質量互變規律;(3)否定之否定規律。四種方法:(1)歸納與演繹;(2)分析與綜合;(3)抽象與具體;(4)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一個關系: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該原理包括的觀點有:(1)聯系具有客觀性;(2)聯系具有普遍性;(3)聯系具有多樣性。
其方法論意義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
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永恒發展的原理,該原理包括的觀點有:(1)事物聯系和發展的關系;(2)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其方法論意義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發展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上述原理及告訴我們的道理可分析的問題有:中國的發展要采用全球性、全局性的發展戰略。(1)中國的發展不能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要和世界發展接軌,所以要采用全球化戰略,積極的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2)中國社會內部存在多種因素,各因素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所以要采用全局性戰略,實行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2. 對立統一規律包括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原理,其意義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原理。該原理包括的觀點有:①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② 矛盾同一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③ 矛盾斗爭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④ 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該原理對于我們自覺地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事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說明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為“相輔相成”。它還說明和諧作為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其意義在于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第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該原理包括的觀點有:①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辯證關系;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③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其意義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第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原理。其意義在于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總之,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廣泛而深刻的內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體體現。
用矛盾分析法可分析的具體問題有:(1)關于和諧的問題。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展的狀態。(2)關于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3)關于人的認識規律的問題。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也是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4)關于非對抗性矛盾的問題。非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雙方的發展方向和利害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補的,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取長補短,有很多共同點和一致性。在非對抗性矛盾中,矛盾雙方也存在斗爭,但這種斗爭不表現為激烈的形式,它通過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促成矛盾統一體的鞏固和發展。
3.質量互變規律包括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一,事物存在的質、量、度原理。認識質是認識和實踐的起點和基礎。認識量的意義:一是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二是只有正確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同質的事物由于數量不同,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當然,也不能把“度”絕對化。
第二,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其意義在于,我們就要十分注意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腳踏實地創造質變的條件,才能達成事物質的飛躍;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必將事與愿違。然而,當事物質變的條件已趨成熟時,則應把握契機,乘勢而為,勇于創新,促成事物的轉化。
4.否定之否定規律包括的原理有:
第一,辯證否定觀。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要對一切事物采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要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對待古代文化遺產,要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待外國東西,要有選擇地吸收,“洋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絕,也不能全盤照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膽地吸取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對其腐朽的東西給予堅決的批判。
第二,事物辯證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一原理對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我們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徑情直遂、一帆風順的,要善于洞察事物發展中的各種可能性,充分估計其困難和曲折,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堅定信心,知難而上,開辟前進的道路。
5.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第一,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把握內容與形式這對范疇時,既要重視內容,反對形式主義,又要善于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
第二,現象與本質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人們正是通過對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才不斷深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第三,客觀世界的因果聯系是辯證的,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分析存在和發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結果,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第四,現實性與可能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注意分析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應對不利情況的準備,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第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必須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但也絕不可忽視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發展的機遇。
6.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要用唯物的、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根據上述原理,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最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