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集中力量反對最主要的敵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
(2)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由于: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在階級構成上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群眾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作為領導階級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是中國革命中最先進的力量,但是人數少,反革命力量異常強大,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
② 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發展和敵我力量對比的不平衡性,又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與不平衡性,中國革命不可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里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
(3)在中國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世界上各種矛盾的焦點。在客觀上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② 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尤其是中國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因此,無產階級就可以和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民團結在一起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的大多數,革命要求堅決,是共產黨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也有革命性一面,無產階級完全有可能與之建立統一戰線;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斗爭。總之,統一戰線問題,實質是中國革命中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問題,它是關系到中國革命能否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國革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
2. 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幾個階段,中國革命統一戰線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與特點。
(1)第一次國共合作
① 形成原因
A.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勢力又卷土重來,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紛爭也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趨惡化,“打倒列強,除軍閥”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B. 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鎮壓,中國共產黨由此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
C. 中共二大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
D.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② 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使舊三民主義轉變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方面,新三民主義是從舊三民主義演變而來,在內容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兩者是有聯系的;另一方面,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較,又有了不少新的發展。首先,在內容上,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后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其次,新三民主義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為靈魂,這是舊三民主義所不曾有的。
同時,新三民主義同中共二大通過的民主革命的綱領相比較,其區別之處在于沒有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在歷史觀、民主革命的一些具體任務上也有區別,但兩者在反帝反封建的目標上基本一致,因而成為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經過改組后的國民黨成為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聯盟。
③ 歷史作用
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工人運動開始復興,農民運動也有了初步開展;國共合作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為未來的革命戰爭準備了軍事力量的骨干;以五卅運動為起點,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礎上,舉行了勝利的廣東戰爭,征討地方軍閥陳炯明、鄧本殷,統一并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極大地推動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展。
④ 經驗教訓
由于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導地位,對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問題上采取了退讓政策,導致了國民革命的失敗。歷史經驗證明,在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2)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被迫同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分裂,在獨立領導土地革命戰爭過程中,實行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包括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三個革命階級的聯合,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這時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動搖、妥協,黨內“左”傾機會主義領導人把民族資產階級視作最危險的敵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擊,犯了關門主義的錯誤。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①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制定
“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政治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闡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判黨內的關門主義和對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統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問題。
A. 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毛澤東指出:“目前時局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對此,一切階級和政治勢力都應做出回答。中國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是要抗日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態度是可能變化的;地主買辦階級在斗爭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時,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其主子叱聲的輕重,同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爭的。
B. 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為了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須肅清黨內長期存在的狹隘的關門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在于不相信許多中間階層有參加抗日的作用。
C. 規定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政策。決定將“人民共和國”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②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與第一次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相比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A. 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它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時,由于階級成分的復雜和利益的差異,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和斗爭。
B. 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國民黨領導全國政權和軍隊;共產黨領導局部政權和軍隊。
C. 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國共兩黨只能采取臨時協商的特殊形式解決問題。
③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經驗
A. 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已經取得的陣地,尤其是為了發展這些陣地,以動員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質上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這是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的中心一環。
B.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在抗戰情況下,民族斗爭高于階級斗爭,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表現出一致性。
C. 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4)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的主要陣線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以多黨合作為主要內容,以反對美帝國主義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為主要任務。這個統一戰線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廣大,都要鞏固,使反動統治更加孤立。
3. 黨領導和建立統一戰線的經驗與現實啟示
(1)歷史經驗
① 黨在領導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中,強調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② 在統一戰線中,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別,由于各個階級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現出不同的政治態度。因此,在革命進程中,必須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在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當黨能夠正確處理與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分裂統一戰線問題時,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前進;反之,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后退。
(2)現實啟示
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服務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證明,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是戰勝困難、奪取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重要保證,是黨在政治上的一個巨大優勢。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大法寶。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分艱巨的事業,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完成統一祖國大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也需要團結各方面的力量。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一個重要法寶,決不能丟掉;作為黨的一個政治優勢,決不能削弱;作為黨的一項長期方針,決不能動搖。新世紀新階段,壯大愛國統一戰線,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于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認識與政策
中國共產黨是在與資產階級的復雜關聯中走過來的。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中國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問題,是中國革命中十分重要的問題,它關系到民主革命的成敗。
(1)對中國資本主義的認識與政策
① 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之一,對此采取沒收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性質上來說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它不是一般地反對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官僚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和反動的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和壟斷性,成為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它的存在和發展不但不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相反,卻嚴重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沒收官僚資本,便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之一。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這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官僚資本是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買辦資本,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反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大資產階級,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確立了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對于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及向社會主義過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② 民族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保護對象,對此采取保護政策。“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是由中國落后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所決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同大資產階級相比,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系較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與新生產力相聯系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它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現代技術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因此,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必須采取保護的政策。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
(2)對資產階級的認識和政策
① 對官僚資產階級的認識與政策
由于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之一,因而,官僚資產階級自然也成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之一。中國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是革命的對象。但是,由于他們的各個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在各個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尖銳化的時候,屬于某個帝國主義系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到上述斗爭中去。在這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了削弱敵人和補充自己的后備力量,可以同這樣的大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并在有利于革命的條件下盡可能地保持這種統一戰線。
② 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識與政策。
在民主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它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時期,又有跟在官僚資產階級后面反對革命的危險。因此,它雖然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既不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爭取它,對其動搖性和妥協性進行批評和斗爭,在經濟上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又斗爭又聯合,是合乎實際的,是爭取革命勝利的需要。但不管如何,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之一,屬于人民的范疇,如果把民族資產階級當作革命的對象來對待,就會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與界限,就會犯“左”的錯誤。
建國初期,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仍然采取保護政策,這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決定的。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則采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