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州晚報報道,畢業于東北電力大學,取得雙學位,畢業后進入中國華電集團連江可門港發電公司工作,然而“85 后”楊桂芳不走尋常路,他放棄了這份在央企工作,回莆田老家養起了螃蟹、鮑魚,并且為此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是怎么想的?
央企的穩定工作,他不要了
楊桂芳出生于1988年,他的老家南日島是莆田的第一大島。當地的南日鮑采用了自己培育的苗種,因當地水質優良、氣候適宜,鮑魚味道鮮美獨特,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在島上的7萬多人口中,有萬余人從事鮑魚養殖行業,楊桂芳的父母也在其中。
島上養殖戶培育鮑魚的方式還很傳統,大多依靠人工喂養,長年累月俯身勞作,讓很多鄉民都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楊桂芳不忍心看到父母如此操勞,放棄了穩定的央企工作,回到老家。
為了養鮑魚,又去讀博士
楊桂芳告訴記者,起初他并沒有想要成為一名創客,只是單純地想幫父母的忙。然而在基層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傳統養殖方式存在很多問題。
“我希望能夠依靠引進新技術,改變這一現狀,開拓市場。”但楊桂芳既沒有經驗,也沒有人脈資源,很多想法得不到他人認可,為此他下決心繼續深造。
在考取了福州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后,他因成績優異獲提前攻讀博士學位資格,目前在校研究方向為環境友好材料。
投入11萬元養蟹,凈賺12萬
為了更好地帶領鄉親們致富,楊桂芳不斷嘗試研究高產、高密度養殖技術。2013年,他通過海交會引進了“鮑魚別墅養殖新技術”。和傳統籠式養鮑 法相比,“鮑魚別墅”的良好避光性利于鮑魚生長,鮑魚成活率提高兩成,既節省養殖面積又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節省了80%以上的人工成本。
然而鮑魚養殖的周期長、投入大,要從指甲蓋般大小的鮑苗養到半個巴掌大的鮑魚大約需要3年時間,如果遇上臺風則產量難保。為了降低鮑魚養殖的風險,2014年楊桂芳再次在海交會上引進了“以單體筐養三疣梭子蟹為核心的高產高效技術”項目,增加自家水產養殖的品類。
據楊桂芳介紹,梭子蟹的生長過程需要經歷脫殼環節,脫殼時容易被其他同類所食。引進“單體筐養”技術后,梭子蟹被隔離養殖、獨立喂食,成活率大大提升。
楊桂芳的嘗試很成功,他投入了11萬元養殖梭子蟹,4個月后凈賺了12萬元。楊桂芳表示,目前“單體筐養”技術已在南日島上試推了五六戶,“如果這項技術穩定有效,我打算帶動當地的養殖戶共同參與養殖”。
錢賺了,他又想做這件事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楊桂芳于2014年注冊成立了福建省海爾斯水產研究有限公司。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中,養殖戶的水產品要經由經銷商、批發商等多個市場環節,才能到達客戶手上。
而海爾斯公司除了主打的南日鮑魚、三疣梭子蟹外,還深入技術研發,對鮑魚系列產品進行了深加工,并和廣州一家公司合作研發即食菜肴,從而省去了這些中間環節。
他打心眼里喜歡這份事業。
雖然公司取得了效益,但是楊桂芳也有自己的擔憂。基層養殖戶有需求,高校科研機構有成果,在國家政策的推廣鼓勵下,按理說創新技術應該能得到推 廣。然而他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由于新技術大多售價高且存在一定風險,很多養殖戶在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前,并不愿意投入資金,這也是創新技術推廣過程中 的瓶頸。
“我希望能通過探索新模式、引進新技術,為沿海養殖技術交流和擴大產業規模做出貢獻,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一條可降低風險的致富路。”楊桂芳告訴 記者,他創辦公司的目的不在于一家獨大,而是想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間人,在基層養殖戶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通過產學研合作對接,讓科研成果在 基層生根發芽。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