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學位條例》走過30年歷程,取得巨大成就。2月12日,紀念《學位條例》實施30周年紀念大會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延東出席大會并作重要講話。紀念大會之后隨即召開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劉延東國務委員講話精神進行了學習和貫徹。
會議提出,2011年,國家將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繼續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繼續深化學位授權審核辦法改革,進一步加強省級政府統籌;推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建設;推動《學位條例》修改為《學位法》的工作;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2011年2月12日,新中國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迎來了實施而立之年。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學位條例》,1981年1月1日實施,標志著中國學位制度正式建立,也開啟了中國獨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輝煌征程。
中國特色學位制度基本建成
我國基本建立了學科門類與類型齊全、結構布局相對合理的學位授權授予體系,形成以高等學校為主、多系統培養、富有巨大潛力和獨特優勢的研究生培養機制。
【感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
作為國家學位條例在高校的實踐者,我有著特別深切的感受。我校于2000年由中南工業大學、湖南醫科大學和長沙鐵道學院合并組建。1981年,《學位條例》頒布實施,原三校均成為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我校碩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規模分別位居全國高校第10和第11位,在校研究生1.8萬余人,在讀本碩比接近2∶1,已初步形成適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人才培養格局。
【成就】
新中國的學位制度建立并非一帆風順。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下了很大功夫先后兩次起草《學位條例》草案,由于種種原因沒能通過。“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各級各類人才短缺、斷層嚴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尤其匱乏。1979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我國“要建立學位制度”。
在老一輩改革先行者的英明決策和支持下,教育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起草的新的《學位條例》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新中國教育走上法制化軌道,是新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得到黨和國家的特殊關注,發展迅速。據統計,1978年到1983年招收的研究生相當于“文革”前17年招生總和的2.5倍。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啟動了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在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中的戰略地位凸顯。
經過不斷的改革創新,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以《學位條例》創立的基本學位制度為中心,一批反映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本規律、符合中國國情特點的基本制度的確立和完善,為我國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博士、碩士、學士授予單位已分別達到347所、697所和700余所,目前全國在學研究生已達140.5萬人,其中博士生24.6萬人,共招收各級各類專業學位研究生90多萬人,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
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合作交流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成為《亞太地區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的地區公約》的締約國,與包括英德法等發達國家在內的35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高等教育學位和學歷文憑互認協議。我國112所高校與國外知名高校正在聯合培養9300多名博士生。
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
新中國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為國家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高層次人才,大批研究生成為我國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各項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
【感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恩哥:
對我個人而言,過去30年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1981年國家頒布實施《學位條例》時,我正讀大學三年級,并在第二年拿到學士學位。可以說,我很幸運地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一批獲得國家正式學位的大學生。1990年,我從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大學幾年,特別是在北大攻讀博士期間得到的知識積累、思維提升和精神熏陶,讓我受益終身,也為之后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堅持和探索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剡^頭看,從本科到博士,我都在國內接受培養,是一名地地道道在中國高等教育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研究人員。
【成就】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了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大批博士研究生進入高校,極大地改善了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結構。博士在歷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所占比例為60.72%。目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比例占到70%以上。碩士生畢業后,大多成為高校師資和其他科研機構學術人員的重要來源,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科技、教育和社會發展對大批人才的急迫需求。
王恩哥所在的北京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自《學位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北大共授予1.3萬多人博士學位、近6萬人碩士學位,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高層次人才。目前我國累計培養各類博士、碩士和學士分別達到33.5萬、273.2萬和1830萬人。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促進和保障了高水平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以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的材料學科為例,目前,我國材料學科類建有1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每年本科畢業生4萬余人、碩士和博士近6000人。據統計,我國材料科學、工程技術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已排名世界第二,10所左右高校材料學研究水平躋身全球前100位。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成為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助推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學術骨干、產業行業管理骨干、經營管理骨干幾乎都以我國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為核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全國共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11.9萬多人,共批準350個學位授予單位新增143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還在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軍隊的中高級指揮員基本上由系統、正規的研究生培養單位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國家“人才強軍”戰略全面實施的主要支持力量。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
學位授權審核制度改革邁出較大步伐,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學位管理重心轉移到省級政府和學位授予單位。
【感受】
吉林大學教授劉中樹:
我長期在高校工作、任教,還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讓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學位制度最初設計以學術學位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向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并重轉變,專業學位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設專業碩士學位種類達到38種,學位類型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2006年,國家啟動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我所在的吉林大學也成為試點單位之一。我深刻體會到,不斷改革是學位制度發展的動力,不斷完善的學位制度則是改革的堅強保障。
【成就】
30年來,學位制度法制化不斷完善,對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起到了激勵、監督和保障作用,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更科學、更規范。
《學位條例》明確了學位授予質量標準,據此,國家不斷建立健全學位授權單位及其學科專業質量評價體系,以評促建,有力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基礎平臺建設。30年來,為增強學位工作服務社會發展能力,國家適時調整學位授予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為確保學位授予質量,先后進行11次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審核和三輪重點學科評選。
為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主管部門與研究生培養單位的關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實施了《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辦法改革方案》,推進學位授權審核辦法改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工作重心由原來以審批為主轉變到以抓質量和培養模式改革為主。學位管理重心轉移到省級政府和學位授予單位。
2006年開始的以科學研究為主導,以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質量長效保障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目前已經推廣到全部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同時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省屬高校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在創新培養模式、優化培養過程、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研究生獎助制度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將全面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實現“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體系為目標,以“完善制度、提高質量,科教結合、支撐創新,適應要求、引領未來”為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培養模式,完善結構類型,統籌區域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2011年,國家將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繼續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斷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逐步擴大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規模。發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積極推動學科建設。繼續深化學位授權審核辦法改革,進一步加強省級政府統籌。推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建設。推動《學位條例》修改為《學位法》的工作。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親歷者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研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
學位教育讓我終身受益
在清華大學“文革”后畢業的學生中,我是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作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科技工作者,我是國家學位制度的受益者,同時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也在全身心踐行著國家學位制度。
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我作為科研骨干和專題負責人,先后參與完成了多項大型水利工程的論證與設計工作。系統的學位教育,使我的科研業務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高。
我參與完成了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工程等多項重大工程咨詢評估工作及全國水資源中長期規劃、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等多項國家級規劃編制工作,先后5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并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回顧我的整個求學和工作經歷,是學位教育塑造了我,讓我終身受益。上世紀80年代的留學潮和90年代初期的下海經商潮,對每個人的沖擊都很大,而我在博士階段學的是系統工程專業,應用面較廣,但我還是真正想為水利事業作一點微薄的貢獻。當時我們承擔了海南的一個項目,2年內在海南呆了16個月,中間就回了三次家。為節省上下班時間,我的辦公室里有個折疊床,一年中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睡在辦公室。
堅持走以知識報國的學者道路,才能學有所用,并取得好的成績,繁榮我國的科技事業。我們的學位教育應培養研究生這樣的志向和情懷。
西藏地質調查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尼瑪次仁:
雪域高原沐浴知識陽光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教育工作、學位工作開始大幅向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為我們這些身處一線的人員創造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2005年,西藏自治區地礦局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開展了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工作,西藏地礦系統70余名像我一樣的地礦科研與生產一線的同志有幸成為工程碩士學員,重新步入久違的課堂,開始新的知識探知。
學校為我們這批來自高原的特殊學員“量身定制”了符合自治區地質事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并選派了一流的師資團隊,其中不乏地學大師、兩院院士和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學者。更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學校根據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度,學位制度與培養模式的創新給我們這些仍然堅持一線工作的人們創造了極好的學習平臺,F在想來,如果沒有當時學校的悉心安排和嚴格要求,就不會有我畢業時完成的一幅幅高精度的地質圖,一份份高水平的科研、生產成果和贏得專家們充分肯定的學位論文。2006年,我被聘為地質礦產高級工程師,2010年7月,我又成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構造地質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如今,高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專業學位教育已經在西藏地區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藏族同胞開始和我一樣重新步入課堂,沐浴知識的陽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