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已不再是學生,除了大學宿舍變成了租房,依然過著去食堂吃飯、去操場鍛煉、去圖書館自習的“四點一線”生活。這個特殊的群體往往被稱作“校漂族”,他們雖然已完成學業,卻沒有踏入社會就業,仍然滯留學校或周邊,或繼續考研,或等待就業機會。“校漂”現象可以視為大多數未就業大學生的一種無奈選擇,他們把“校漂”作為一個“緩沖期”。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及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校漂族”隊伍也在不斷地壯大,他們的生存現狀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已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
“校漂族”的分類
“校漂族”主要分為“四大派”:提高學歷來增加就業機會的“考研派”、邊工作邊找機會跳槽的“觀望派”、回味學生生活的“戀校派”以及暫時找不到工作的“失業派”。
考研派:增加就業的砝碼
考研是“校漂族”成群的最大原因。不少學生大四時考研失利,會選擇畢業后“校漂”的方式繼續備考。很多考生考研失敗后,出于不甘心,也迫于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他選擇了“校漂”繼續考研。雖然他們現在每天依然生活在學校,但心態卻完全不一樣。“我已經失去了第一次就業機會,考研也是為了增加以后就業的‘砝碼’,但如果‘二戰’都不行,那壓力就大了。”其實這樣的“二戰”很多,有些還有考兩年、三年的,甚至更長時間。
觀望派:求職不滿意,伺機跳槽
學校是就業信息相對集中的地方,一些沒有找到滿意工作的同學選擇留在學校或周邊,以便獲取最新就業信息。他們往往先干著一份工作,一旦出現好的工作機會,就會隨時準備跳槽。
戀校派:重溫當學生的感覺
“這里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熟悉的椰林,熟悉的圖書館,重新住回這里我覺得自己從不曾離開。”因為留戀校園生活而成為“校漂族”的學生也不少。
失業派:找不到工作的無奈之舉
“沒有誰愿意成為校漂族,誰不希望找個好工作,體體面面的離開母校呢?”還有一部分考生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當起“校漂族”。其實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也不考研的學生大有人在,受困于嚴峻的就業壓力,不少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學生只能暫時棲居校園,期待新的就業機會。他們可能當校漂純屬無奈,因為一旦離開學校,就難以獲取就業信息。
“校漂族”的現狀及分析
1.生活狀況
月消費狀況
根據相關數據分析,“校漂族”的月消費主要集中在600~1000元間。其中收入來源靠父母的占55.2%,靠工資收入的占30.8%,靠兼職家教的占14%。從消費結構上看,主要涉及伙食、日常生活、房租、學習、交通及通訊等開支。他們的收入主要用于吃飯、租房等基本生活開支,大多數“校漂族”都是合租房屋。用于交通和通訊的費用支出較低,交通費低于每月30元,通訊費平均為每月50元左右。而對于考研派,他們除了正常的生活支出外,還需要一筆較大開支就是用于培訓和購買書籍。
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校漂族”處于特殊時期,他們的收入水平低、居住條件較差,生活較艱苦。通過對“校漂族”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居住條件、工作狀況、學習環境及個人發展等幾個方面的調查分析,發現大多數“校漂族”對目前的生活狀況可接受。雖然條件差、生活水平不高,但他們都保持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有許多人認為在艱苦環境更可以鍛煉人,并樂觀地認為困難是暫時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也有一部分“校漂族”對現實生活比較消極,對未來缺乏信心。
2.心理狀況
“校漂族”中有一些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感覺壓力大,出現焦慮、自卑甚至抑郁等心理問題。據調查,有40%的人認為壓力較大,近30%的“校漂族”時常感到焦慮。同時,一部分人由于在就業、考試、戀愛等方面屢屢受挫,因而有30%的“校漂族”產生比較強烈的自卑感。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校漂族”沒有做好從學校進入社會、步入職場的準備。一方面,他們對就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夠,實際動手能力差,同時又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在就業找工作中屢屢受挫,心理大受打擊,有的因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有一些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對社會了解不夠,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更不清楚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在擇業時往往表現出盲目的從眾心理,對自己的未來比較迷茫,沒有信心和目標。同時,現在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有的學生依賴性強,缺乏自強、自立精神。一旦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和激烈的崗位競爭時就失去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易產生不安全感,在困難挫折面前往往選擇退卻和逃避。
3.“校漂族”所接受的社會支持
“校漂族”處于經濟上的低收入、生活質量上的低層次、心理上的敏感階段,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很難擺脫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因此,他們特別需要來自各方的支持和幫助。通過相關數據分析,80%以上的“校漂族”都渴望獲得社會支持。他們最渴望獲得的是信息上的支持。對于一些考試派而言,他們最希望獲得考研等方面的信息及學習上的指導。而對于就業派而言,則希望獲得就業信息及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指導。其次,“校漂族”希望獲得的是情感上的支持。每當遇到困難或感到孤獨時,他們都希望能獲得親朋好友的鼓勵、理解和關心。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校漂族”在網絡上尋找社會支持提供了方便,通過網絡,“校漂族”不但可以獲得就業信息和創業知識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還能通過和網友聊天獲得情感上的支持。“校漂族”普遍反映從學校或社會獲得的支持往往比較有限,他們都希望能從學校、社會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這些支持包括信息提供,考研、就業指導以及提供一些就業崗位或就業培訓等。
溫馨提醒:
總體來說,“校漂族”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暫不就業,準備厚積薄發;但也有一些因為害怕競爭而選擇逃避,從而把“校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存態度。但是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選擇“校漂族”,都應該明確“校漂”是一種過渡而不能成為常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