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發布的調差報告顯示,基于對15000余份調查問卷的分析,研究團隊為十一種不同類型單位平均起薪給出了一個排行榜:科研單位以每月5407元的平均起薪占據榜首,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緊隨其后。
科研單位給畢業生開出的起薪最高?這個結論似乎和大家日常感知不符。畢竟,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給人的印象一向都是“財大氣粗”不差錢,怎么會敗下陣來?
——報告——
科研單位不是第一次排名第一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都進行過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抽樣調查,此次調查為第七次。
根據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岳昌君給科技日報提供的信息,這份調查于2015年6月畢業生離校前夕進行,涉及我國東、中、西部地區17個省份的28所高校。在每所高校,會根據畢業生學科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放500到1000份問卷,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達15400余份。 岳昌君認為,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本次調查中,由已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為了排除奇異值,調查團隊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間的觀測值。
之所以統計起薪,根據岳昌君在其一篇論文中所述,是因為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尚未離校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并沒有真正拿到過單位的工資,這個數字是畢業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來“估計”的,與實際到手的起薪可能存在一定偏差。而且,畢業生剛剛入職時,基本都處于試用階段,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薪水會有較大提高。“但是一般來說,起薪高的,以后的收入也會高。因此,對起薪進行分組比較還是有意義的。”
統計結果也肯定了讀書的價值。從算術平均值來看,學歷越高,起薪越高:碩士的平均起薪為6363元,博士為6753元。學校越好,起薪越高:“211”(包括“985”)重點高校畢業生起薪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為3944元,差距較為明顯。
除了按照單位性質來比較起薪,調查報告其實也按照不同行業對平均起薪進行了排序。這個排序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大家公認的“土豪”行業攬下前兩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起薪最高,為5386元;金融業為5098元。
那么,科研單位開出的起薪最高,這是2015年的一個異常值嗎?并不是。根據北大教育經濟研究所《2013年高校畢業生調查報告》,當年,科研單位以4620元的平均起薪,同樣成為11種單位類型中開出起薪最高的一類。
原來,科研單位還是一個隱形的富豪啊。
——爭議——
學歷層次和就業區域對起薪有較大影響
“這個結論是不是太草率了一點,至少去互聯網和金融業,總比干科研賺得多啊。”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博士生蔣林(化名)對科研單位“起薪第一”的結論,有些疑惑。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孫耀(化名)認為,科研院所起薪最高,并不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一名去往科研單位的畢業生就比其他人賺得更多。
《調查報告》顯示,2015屆畢業生中,38.9%進入私營企業,27.9%進入國有企業,而進入科研單位的,僅占到1.5%。“科研院所一般都在省會級城市,而且,進入科研院所的學生至少是碩士,大多是博士。其他單位,則分布在各種不同層級的城市,招收員工的學歷也是參差不齊。這么一平均,自然是主要身處大城市、招收高學歷畢業生的科研單位開出的起薪更高。”孫耀分析稱。 孫耀還發現,根據《調查報告》,博士畢業生能夠拿到的起薪平均值為6700余元,而接收博士大戶的科研單位所能提供的起薪為5000多元。“所以,排除掉地域、學歷這些影響因素,做科研拿的錢不算高。”
在蔣林看來,近年來科研單位越來越難進,吸引力也越來越低。“師兄師姐大多會選擇進入企業的研究所,大家能一起搞一個能轉化為生產力的課題。科研單位研究的一些課題,感覺有點‘虛無縹緲’。”蔣林坦言,和企業相比,類似中國科學院這樣的純科研單位開出的工資確實沒什么競爭力。而且,即使不考慮工資,科研院所的門檻也不低,對畢業生的畢業院校、海外求學經歷、論文發表情況、學術能力都有較高要求。“想留也不好留啊,人太多了。”
科研單位大多為事業單位,工資由基礎工資、績效工資和其他補貼構成。一位工作于北京某航天研究所的員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博士畢業生在他們單位的起薪大概在每年14萬左右,碩士畢業生能夠達到每年10萬。“但是,過了三年,要是你沒升職,你就還是拿這么多錢,沒什么變化。” 岳昌君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金融業的薪水后期漲幅會非常快,遠高于科研單位”。
看來,科研單位的薪水漲幅,有點缺少后勁。
——專家——
平均起薪只反映行業平均狀況
類似的調查報告,都是為了給畢業生擇業、高校就業服務改善和政府的就業政策制定提供依據。那么,專家怎么看呢?
萬寶盛華集團大中華區總監謝妙鳳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大學生工作技能不夠成熟,普遍缺乏工作經驗,起薪變化不會太大。她給出的建議是,畢業生不要太看重起薪,而是要先就業再擇業,爭取工資“低開高走”。
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比對了其他調研機構的報告后認為,這份調查報告中對畢業生平均起薪的估計有些“過高”,和近一兩年其他調查研究公布的數據有較大差異。他指出,任何社會調查,不能閉門造車,不正確的調查方式會導致不正確的調查結果,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的調查,會對決策和社會輿論產生誤導。“不過,科研院所的薪資問題,我們沒有數據支撐,只能說和大家日常感受到的不大一樣。”
熊丙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學生擇業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有人追求自己的興趣,有人看重工作的發展前景,有人在乎的是工作環境和單位人際關系。不過,薪酬水平應該是影響學生擇業的前三大因素之一。“平均薪酬,只能說明行業的整體情況。但是工作崗位不一樣,工作能力不一樣,同一行業不同個體所得薪酬差距也會較大。而且,起薪高并不等同于工資漲幅也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