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簡介
邵飄萍(1886.10.11-1926.4.26)原名新成,又名鏡清,后改名振清,筆名飄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浙江東陽人。
原北京平民大學和國立法政大學教授及原務本女子大學校長。
五四運動實際發起人,中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先驅者之一,杰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被人稱為“新聞全才”。
二、邵飄萍的新聞活動梳理
《漢民日報》——正式走上“新聞救國”的道路
1912年,與杭辛齋共創《漢民日報》,開始職業報人生涯
《漢民日報》是浙江軍政府資助的日報
言論宗旨:
“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權,激勵愛國尚武之精神,建設完全無缺之共和政府為唯一宗旨”。
1913年,全面主持《漢民日報》筆政
以立論尖銳而著稱
東京通訊社
東京通訊社:邵飄萍與潘公弼、馬文車創辦
最先向國內揭露日本與袁世凱交易的“二十一條”
主持《申報》、《時報》、《時事新報》筆政
1916年任《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報道“北京特別通信”用“阿平”作筆名
創立北京新聞編譯社
邵飄萍憤慨于外國通訊社任意左右中國輿論,于1916年7月,首創了“北京新聞編譯社”,自編本國新聞,翻譯重要外電,每天19時左右準時發稿。
命運多舛的《京報》
《京報》于1918年10月5日問世,是一張對開四版的日報。報館設在前門外三眼井38號,后來又相繼遷至小沙土園、魏染胡同。
《京報》創刊時,邵飄萍特意寫了四個大字“鐵肩辣手”掛在編輯室正面的墻上,以自勉和激勵同事。
辦報的理念和宗旨:“公平真確”
《京報》“三多”的特點:新聞多、評論多、副刊和附刊多
創刊不久,《京報》的銷量從最初的300多份,一躍上升到4000多份,成為京城的一家名報。
1918年8月22日,《京報》創刊不到一年,為五四運動推波助瀾,并因《京報》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人的賣國罪行即被當時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飄萍遭到通緝遠走東瀛。
1920年,“安福系”政府倒臺,《京報》得以復刊。
“復活”《京報》
1920年段祺瑞的安福系政府垮臺后,邵飄萍返回北京,重新辦起《京報》,使其迅速成為國內一流的報紙。擴張后的《京報》由原來的對開四版一大張變為對開四版兩大張,遇有重大事件,另外發行特刊和號外。
在加強新聞報道的同時,邵飄萍注意開拓新領域,先后創辦了《海外新聲》、《小京園》、《經濟新刊》、《民眾文藝》、《圖畫周刊》、《婦女周刊》、《新聞副刊》等幾十種副刊,孫伏園、徐志摩、劉半農、石評梅、魯迅、王小隱、徐凌霄等人都曾參與編輯工作,對中國思想、文化、經濟、教育等諸領域均有重大貢獻。
1926年邵飄萍遇害,《京報》被迫停刊,兩年后在其夫人湯修慧的主持下再度復刊。
二次復刊后,湯修慧任社長和總經理,此后十年,湯修慧艱難支撐著邵飄萍的遺業,直至七七事變后最終停刊。
參與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
1918年,邵飄萍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及教授徐寶璜一起創立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揭開了我國新聞學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他作為新聞學會的導師,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包括毛澤東、鄧中夏。
兩本新聞學的開山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
第二次流亡日本受聘于大阪《朝日新聞》顧問,完成專著《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和《新俄國之研究》
三、邵飄萍的采訪藝術
1、廣泛交游:以如何可盡其職務為交際活動之目的
邵飄萍認為新聞應該獨立、無階級性的觀念,他說,在采訪中,要既無敵友概念,也不以道德為交際標準,只看對方是否與新聞有關。
2、采訪指導思想務實明晰
注重新聞的真實性,深入采訪、細致調查。反對有聞必錄。
注重記者的素養,堅持真誠和平的采訪態度
采訪活動關注時局,鐵肩擔當社會正義
3、采訪技巧靈活精湛
(1)隨時處于角色之中,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
(2)善于把握采訪對象心理
(3)千方百計,隨機應變。
(4)廢寢忘食的工作作風及“視死其若休”的勇敢無畏精神
四、邵飄萍的新聞思想
1.獨立的辦報方針。
信仰是獨立的:惟有信仰事實與真理,不為黨派和個人左右。
組織上是獨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勢力和經濟勢力的控制。
應該有自己賴以生存發展的獨立經濟。
辦報方針:一是監督政府。二是喚醒民眾,教育民眾。三是“順時代進步之潮流”,表達報紙“對于解決時局的意見”。
2.強調記者的品德修養。
3.致力于新聞改革。
邵飄萍提倡唯物主義的新聞反映論,認為新聞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真實、迅速的再現。他重視報紙的經營管理。他講課時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并且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應建立民主思想的新聞法規,保護新聞自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