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
(1)引言
“動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應權衡利弊,周密計劃,切不可輕率盲動,草率行事,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失敗的命運。
謹慎決不等于畏首畏尾,膽怯退縮。它是把言行構建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周密思考基礎上的。
(2)事實論據
范蠡功高慎歸
春秋末,范蠡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忠心效命,勤苦效力,為越王謀畫20年,幫助勾踐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國勢日盛,公元前482年,乘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候之機,他建議勾踐發兵攻吳,獲大勝,俘吳太子友,數年之后滅吳,迫使夫差自殺,雪洗越國當年被吳滅亡的恥辱。繼而又助勾踐北征,直副齊魯,稱霸中原。
此時范蠡覺得危險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兔死狗烹”,歷史上的例子多了。于是他收拾細軟,帶上家屬悄悄遠去,改名陶朱公,歸隱經商。與其同時輔佐越王的文種,不聽勸告,留戀富貴,結果被勾踐所殺。
長孫皇后位尊守慎
長孫皇后與其兄長孫無忌,幫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業,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聞訊后,出面力阻。她對唐太宗說:“臣妾感謝圣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長孫家不能再封賞了。漢朝的教訓太深了,當年呂后受皇上寵幸,滿朝都是呂家的人,結果圖謀造反,遭滅之災,禍國殃民。長孫無忌不能為相,請求皇上另找人選。”李世民拒不采納皇后的請求,仍封長孫無忌為相。
長孫皇后向皇上請求遭拒絕,于是就將其兄長孫無忌找去,向他講清利害,要他遠避裙帶,切不可貪圖眼前榮華富貴而釀成大禍。無忌最后被皇后說服,向皇上力辭宰相之職。
(3)理論論據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多言不可與謀,多動不可與久處。 ——明·薛宣《讀書錄》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論語·為政》 言為世范,行為士則。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 言必有據。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篇》 言有物,行有格。 ——《禮記·緇衣》 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 ——《舊約·箴言》 不要對任何人都敞開你的心胸。 ——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出門要三穩:身穩,手穩,口穩。 ——中國諺語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損也,君子其慎所立乎! ——《荀子·勸學》 言寡尤,行寡悔。 ——《論語·為政》 做事應當深思熟慮,但進機到來,就需動手,切莫猶豫。 ——英國諺語 瓜田不扯鞋,果園不扶帽。 ——中國諺語 別冒險地把蛋全放在一只籃子里。 ——[英]帕爾默《旅語的教訓隨想錄》 起跳之前要看兩遍。 ——[英]勃朗特·夏洛蒂《雪莉》 要謹慎小心;如果你聽到……慢罵或是威脅……要裝出沒有聽見的樣子。 ——[法]喬治·桑《漂亮的勞倫斯》 沒有謹慎的態度,智慧再多也無濟于事。 ——德國諺語 重視結避的人,開始就會謹慎。 ——日本諺語 頭要冷,卻要熱。 ——日本諺語 要慎思而后行,因為你播下什么種子,就會有什么收獲。 ——[英]勃特勒《休迪布拉斯》 在第一個釘子沒有釘牢之前,不要釘第二個。 ——[美]富勒《至理名言》 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處不可再住。 ——中國諺語 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漢·劉向《說苑·說叢》 慎行者可能治理國家,而使國家新生或毀滅的是狂熱者。 ——[英]布爾活·利頓《黎恩濟》 要知道,走錯一步,永難補救;所以大膽還得小心。 ——[美]富蘭克林《格言歷書》 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經辦衣》 不要不經考慮而貿然采取行動。 ——[英]遷德爾《基督徒的順從》 目不明者宜緩行。 ——[英]培根《培根文獻匯編》 鳥三顧而后飛,人三思而后行。 ——中國諺語 成事每在窮困日,敗事多在得志時。 ——中國諺語 怒多橫言,喜多狂言。 ——明·呂坤《續小兒語》 適當的疑慮是智者的明燈,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英]莎士比亞《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在暴風雨之認,快船最好拋下兩個鐵錨。 ——[古希臘]品達《奧林匹亞祝捷頌歌》 言行如走棋,一動思三步。 ——中國諺語 凡事三思而行;跑得太快是會滑倒的。 ——[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不打無把握的仗。 ——毛澤東 輕諾者必寡信,易從者必多違。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鑒遠》 交好運時要謙遜,倒楣時要謹慎。 ——[古希臘]佩里安德 除了謹慎小心,人沒有其他保護自己的力量。 ——[古羅馬]尢維納利斯《諷刺詩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