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校介紹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位于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二.學院優勢
復旦大學藥學院創建于1936年,時稱國立上海醫學院藥學專修科,繼后分別更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藥科、國立上海醫學院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2000年,原上海醫科大學與原復旦大學合并后定名為復旦大學藥學院。其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五所高等藥學院校之一,優勢和特色鮮明。
2014年復旦大學的QS藥學和藥理學專業大學排名為第53名,同時進入ESI排名前0.2%,均為國內領先水平;同年藥學學科被評為復旦大學5個最具優勢的學科之一。
2008年8月,藥學院整體搬遷至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復旦大學張江校區,占地面積80畝,工作用房面積2.5萬平方米,由科研樓、化學樓、實驗動物樓、本科生實驗教學樓等樓宇構成。
學科體系
復旦大學藥學院圍繞藥物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構建了以四大學科群為基本框架、四個中心和四個平臺為支撐點的創新藥物研究和高端藥學人才培養的藥學學科體系,開展創新藥物發現、生物效應與成藥性研究、藥物制劑與遞送、藥物臨床應用與安全性評價等教學和科研工作,使藥學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應用有機融合,形成了創新藥物研究與應用并重的學科發展格局。
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藥學院擁有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全日制到繼續教育的完整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在讀本科生(含留學生)320余名、研究生約350名。已先后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包括6位兩院院士在內的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藥學專家、學者和優秀畢業生,所培養的人才獲得用人單位廣泛好評。
研究生教育
以培養高素質從事藥學研究的科研后備力量和學術精英為目標。藥學院為全國首批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擁有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同時,學院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全國首批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和工程博士(生物與醫藥領域)專業學位授予點,首創與國際知名制藥公司(輝瑞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在國內率先開展“4+4本博”和“4+2本碩”一體化的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提名2篇,人才培養質量位居國內藥學院校領先行列。
科學研究
復旦大學藥學院以藥學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兼顧新藥開發,側重于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物、心腦血管藥物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等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3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單位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6項,承擔國家十一五“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建設、十一五和十二五“新制劑與新釋藥系統技術平臺”建設、十一五“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物質資源庫關鍵技術研究”。主持和參加科技部重大項目33項,獲得其他部級項目43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1項,其中重點項目3項,杰青3名、優青1名;獲上海市科研項目110項。縱向、橫向到位科研經費約達2.8億元。授權發明專利197項,年均發表SCI論文100篇以上。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
師資隊伍
復旦大學藥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4人,其中正高職稱35人,副高職稱42人;博士生導師40名,碩士生導師37名。擁有國家“****”特聘教授3名、入選上海市“****”特聘教授2名、中組部“青年****”教授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和“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名、上海市領軍人才1名、上海市優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名等。
對外交流
復旦大學藥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保持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佛羅里達大學、佐治亞大學、奧爾巴尼醫藥和健康科學學院和日本長崎大學藥學部在本科生、研究生交流、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平均每年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數十人次,每年長期公派出國進修教師3~5人次,參加學術交流訪問或國際會議60余人次,派出交流學生約15人。連續承辦了“國際藥物制劑論壇”等大型國際會議,多名教授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學術期刊上擔任重要職務,并活躍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講壇上,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多次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等,國內外影響力逐年提升。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