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大學生就業中通過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和產業結構,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就業政策來擴大用人需求,控制畢業生整體流向。
1.經濟增長速度影響就業
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勞動力需求總量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創造的工作崗位的數量,這個數量又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各個行業平均就業彈性為0.1(即國民經濟增加1個百分點,就業總量增加0.1個百分點),2000年我國從業人口為71150萬,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為71150×0.1%=71.15萬個,如果我國的GDP增長率保持在7-8%的水平,則每年可新增就業崗位500—560萬。因此,如果沒有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就沒有擴大就業的空間。
2.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就業
粗放型和集約型方式兩種經濟增長方式對就業的影響正好相反,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相對較低,一些低素質勞動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技術含量高的集約型增長方式更有利經濟可持續穩步增長,但就業機會可能會減少。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采取的是增長優先的戰略,因此雖然連續多年經濟增長率很高,但對就業吸納能力并沒有同比增長,就業彈性反而下降了,形成了大投資,高增長,低就業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平均就業彈性為0.32,90年代降到0.1,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和小企業的發展,我國的就業彈性也會有所提高。
3.所有制結構對就業容量有著重要影響
一般說來,混合所有制結構比單一所有制結構更有利于就業數量的擴大。目前,我國采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尤其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中小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為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4.產業結構對就業影響最大
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進行著戰略調整,對勞動力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就業彈性看,第三產業就業彈性較高,我國1979—2000年第三產業平均就業彈性為0.57,第二產業為0.34,第一產業僅為0.06。我國目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僅為33.6%,而國外發達國家在70%—80%,發展中國家平均為40%。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美國為81%,印度為55%,而我國只有27.5%。如果我國的第三產業提高到印度從業人員占55%的水平,將需要從目前的1.9億人增加到3.9億人,增加約2億人。
因此,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既是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創造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需要。
5.就業政策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政策是國家制定的畢業生資源的配置原則和方式,體現了特定時期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體現了國家對畢業生就業的導向性、調控性和約束性。因此對畢業生的流向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