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楊遠嬰,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
中國世界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港臺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一、個人簡歷
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世界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碩士。
1982年秋至1984年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1984年春至2002年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工作。
1987至1988年,在俄國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學習。
200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學院傳播學系訪學。
2002年春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工作,任電影學系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
二、主要研究方向:
電影史
電影作者
電影理論
開設課程:
中國電影研究
女性電影研究
主持《當代學術前沿講座》
三、主要著作:
《當代中國電影》(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她們的聲音》(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出版。
《華語電影十導演》(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新中國電影50年》(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WTO與中國電影》(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電影作者與文化再現——中國電影導演譜系研尋》(專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
四、主要譯著:
《瘋癲與文明》米?福柯著(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規訓與懲罰》米?福柯著(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五、主要論文:
《電影的自覺――新時期電影論》,《當代電影》,1986年第6期。
《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當代電影》,1989年第4期。
《蘇聯電影的三次革命》,《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當代電影》,1990年第3期。
《歷史與記憶》,《電影藝術》,1991年第2期。
《愛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學說》,《當代電影》1991第6期。
《外國電影理論的發展軌跡》,《當代電影》,1995年第1期。
《在電視符號的背后》,《當代電影》,1995年第5期。
《閱讀香港電影》,《當代電影》1997年第3期,被同年《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女性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大陸女性電影》,《第一屆國際華語電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年版。
《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電影藝術》,1999年第1期。
《世紀之末回看華語電影》,《文匯電影時報》,1999年11月19日。
《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象》,《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
《90年代的“第五代》,《當代電影》,2000年第4期,被同年《新華文摘》以《90年代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題目全文轉載。
《百年六代影像中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當下電影文化語境與青年導演的位置》,《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增刊。
《中國電影入世的話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鄭正秋——社會倫理范式》,《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市民電影的濫觴》,《新京報》,2004年9月9日。
《孫瑜:別一種寫實》,《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中國電影導演的代群結構》,《中國電影年鑒電影百年特刊》,中國電影年鑒出版社,2005年
《以農民的名義》,《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
六、主要譯文:
《空間與節奏》,《世界電影》,1985年第4期。
《電影和聲學》,《世界電影》,1985年第6期。
《第三涵義》,《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理論家及其研究對象》,《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左派激進主義電影理論的蛻變》,《當代電影》,1990年第1期。
《電影衰落了嗎?》,《世界電影》,1990年第2期。
《電影話語與敘事:兩種考察陳述的方式》,《當代電影》,1990年第5期。
《電影修辭問題》,《電影文化》,1991年第4期。
《電影語言和符號學問題》,《世界電影》,1992年第1期。
《〈菊豆〉:跨文化釋義的闡釋學讀解》,《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七、影視評論:
《評〈城南舊事〉的導演風格》,《電影文化》。1983年第1期。
《評影片〈夕照街〉》,《電影文化》,1983年第4期。
《評青年題材影片創作》,《當代電影》,1984年第2期。
《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評〈黑炮事件〉》,《當代電影》,1986年第3期,同年《評論選刊》轉載。
《關于女導演創作的隨想》,《中國文化報》,1986年6月22日。
《王朔電影隨想》,《中國電影周報》,1989年3月2日。
《評〈瘋狂的代價〉》,《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評〈本命年〉》,《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評〈都市牛仔〉》,《光明日報》,1989年5月18日。
《成熟及其缺憾——有感于滕文驥的新作〈黃河謠〉》,《中國電影周報》,1990年4月5日。
《娛樂與教化的雙重變奏》,《當代電影》,1991年第1期。
《城市與人——評〈四十不惑〉》,《中國電影周報》,1992年8月13日。
《民族風格的新創作——評音樂作品〈磐〉》,《中國文化報》,1992年7月8日。
《海峽兩岸電影理論交流札記》,《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2月18日。
《〈葛老爺子〉的意義》,《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4月22日。
《電視與電影不同的聲畫感知經驗》,《音樂周報》,1993年8月27日。
《歷史:記憶與敘述——〈海上舊夢〉感想》,《〈海上舊夢〉文集》,1993年
《民族寓言的音響幻化——論趙季平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月27日。
《文化沖突下的影視藝術》,《文匯電影時報》,1994年10月29日。
《兩種電影兩道風景——新都市電影的啟示》,《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0月6日。
《老調子何時唱完?》,《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1月3日。
《少兒世界中的當代英雄》,《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2月8日。
《主旋律的通俗化——評電視連續劇〈情結千千〉》,《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0日。
《評電視劇〈下海的日子〉》,《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7日。
《電影的明天》,《藝術世界》,1995年第4期。
《明星的誕生》,《演藝圈》,1995年第2期。
《畫面中的故事》,《演藝圈》,1995年第2期。
《銀幕上的性和暴力》,《演藝圈》,1995年第6期。
《眺望歷史彼岸——談影視互動》,《電影新作》,1996年第1期。
《沒有陰影的家園——薛芳芳和她的音樂電視》,《人民日報》,1996年6月12日。
《何處〈安居〉》,《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9月11日。
《波德諾尼——電影童年的迷幻》,《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11月20日。
《家庭影像與歷史記憶》,《中國廣播影視》,1998年第2期。
《一個族群的影像》,《當代電影》,1998年第3期。
《歷史與隱喻――看電視連續劇「藍色三環」》,《中國電影報》1999年1月28日。
《一起走過從前――評電視連續劇「一年又一年」》,《中國電影報》1999年9月23日。
《活著的幸福――評電視連續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國廣播影視》1999年第4期。
《HollywoodUK--好萊塢英國》,《中國電影周報》,2001年1月4日。
《「刮痧」與好萊塢》,《文藝報》,2001年3月3日。
《2002:處女作電影印象》,《當代電影》,2002年第5期。
《建起大眾文化場》,《電視藝術》,2002年專刊。
《評說謝晉》,《當代電影》,2004年第1期。
《評說李行》,《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評說陳凱歌》,《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
《評說謝飛》,《當代電影》,2006年第2期。
八、藝術對話錄:
《與何平談電影》,《電影通訊》,1994年第4期。
《與吳子牛談電影》,《電影藝術》,1994年第6期。
《與周曉文談〈二嫫〉》,《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8月18日。
《與李少紅談〈紅粉〉》,《演藝圈》,1994年第8期。
《與王好為談電影》,《演藝圈》,1995年第5期。
《與王西麟談音樂》,《國際人才》,1995年第6期。
《與張和平談文化工業現實化問題》,《當代電影》,1996年第2期。
《與趙季平談電影音樂創作》,《當代電影》,1996年第5期。
《與謝飛談電影》,《謝飛研究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我的這五年——與謝飛談教育與創作》,《當代電影》,2006年第2期。
九、專欄主持:
《第五代:十年紀?十年祭?》,《演藝圈》,1994年第4期。
《從〈渴望〉到〈過把癮〉:長篇電視劇創作得失談》,《演藝圈》,1994年第9期。
《中國電影的現狀》,《演藝圈》,1994年第10期。
《如何培養影視觀眾的藝術品位》,《演藝圈》,1994年第11期。
《大陸、香港、臺灣三地電影的互動關系》,《演藝圈》,1994年第12期。
《中國電影國際得獎正反說》,《演藝圈》,1995年第1期。
《“第六代”電影評說》,《演藝圈》,1995年第6期。
《當代城市電視劇解析》,《演藝圈》,1995年第8期。
《“知青”題材電視劇面面觀》,《演藝圈》,1995年第9期。
《影視現狀弊端說》,《演藝圈》,1995年第11期。
《1995年國際影壇回顧》,《演藝圈》,1996年第1期。
《西班牙電影的歷史與現狀》,《演藝圈》,1996年第2期。
《法蘭西電影的魅力》,《演藝圈》,1996年第6期。
十、研究生教學工作:
從1994年起,開始承擔碩士研究生導師職務,負責指導電影歷史與理論方向的研究生。
十一、學術活動:
1986年,到加拿大參加中國電影展映與交流工作。
1992年,到臺灣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電影理論”學術研討會。
1993年,到廣西參加電影音樂研討會。
1993年,在北京參加全國美學理論研討會。
1994年,到上海參加“世紀之交的電影理論”研討會。
1996年,到香港參加“首屆世界華語電影”研討會。
1996年,在北京參加國際“亞洲電影收藏與保存”研討會。
1996年,在北京參加《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優秀節目評審工作。
1997年,到意大利參加默片電影節。
1998年,到臺灣參加“華語電影歷史與類型”研討會。
1998年,到重慶參加金雞百花獎“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電影”學術研討會。
2001年,到浙江參加金雞百花獎“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學術研討會。
2003年,到韓國考察韓國電影創作和教學現狀。
2003年,到法國參加“中國電影回顧展”活動。
2003年,到愛沙尼亞參加“黑夜電影節”。
2004年,到日本完成“當代日本女導演研究”的科研項目。
2005年,到美國紐約大學、費城天蒲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加洲大學洛杉基分校、南加大進行學術訪問。
2005年,到日本橫濱參加國際學生電影節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電影教育研討會”。
2005年,到上海參加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百年論壇”。
2005年,在北京參加“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周年國際論壇”。
十二、影視實踐:
1995年與中央電視臺海外專題部合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
1996年與廣東電視臺合作20集藝術專題片《中國音樂人》。
1996年為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翻譯俄國經典影片《丑八怪》。
十三、主要獲獎作品:
1995年為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一片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文化類一等獎。
論文《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獲1998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論文《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象》獲2000年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
論文《百年六代影像中國》獲2001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