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呼吸系統疾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定義:是一組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氣道阻塞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共同特點是肺實質和小支氣管受損,導致慢性氣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肺氣腫:指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過度充氣呈持久性擴張,并伴肺泡間隔破壞,以致肺組織彈性減弱、容積增大的一種病理狀態。可分為肺泡性肺氣腫和間質性肺氣腫。 肺泡性肺氣腫類型:小葉中央型肺氣腫、全小葉型肺氣腫、小葉周圍型肺氣腫
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定義:指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變引起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大、擴張甚至發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又稱肺心病。 可導致右心衰竭、全身淤血、腹水、發紺、肺性腦病等
三、肺炎
按病變累及的部位及范圍分類: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 大葉性肺炎 定義: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以肺泡內彌漫性纖維素滲出為主的炎癥。好發單側肺下葉。 病理變化 1.充血水腫期 2.紅色肝樣變期(實變早期) 肉眼:病變肺葉腫大,呈暗紅色,質地變實似肝,切面灰紅 光鏡: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肺泡腔內充滿大量連接呈網狀的纖維素和紅細胞,一定量的中性白細胞,少量巨噬細胞。 臨床聯系:紫紺等缺氧狀態,痰液鐵銹色,叩診濁音、聽診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X線檢查可見以一肺段或肺葉大敵在片均勻致密的陰影。 3.灰色肝樣變期(實變晚期) 肉眼:肺葉腫大,呈灰白色,切面干燥顆粒狀,質實如肝 光鏡:肺組織呈貧血狀態,肺泡腔內充滿致密的纖維素及大量中性白細胞,纖維素通過肺泡孔連接更明顯,紅細胞溶解消失,滲出物中不易檢出肺炎雙球菌。 臨床聯系:叩診、聽診、X線檢查同紅色肝樣變期,咳黃膿痰、無鐵銹痰,缺氧、紫紺減輕。 4.溶解消散期 主要并發癥:中毒性休克、肺膿腫及膿胸、敗血癥、肺肉質變 小葉性肺炎:以細支氣管為中心、以肺小葉為單位的急性化膿性炎,又稱支氣管肺炎。多見于小兒、老人以及體弱多病或久病臥床者。光鏡下周圍的肺泡腔內出現較多中性粒細胞。 間質性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
四、呼吸衰竭
定義: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礙,導致肺吸入氧氣和/或排出二氧化碳功能不足,出現動脈血氧分壓()低于正常值,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壓()升高的病理過程。 分型:根據血氣特點分為低氧血癥型(I型)和高碳酸血癥型(Ⅱ型)呼吸衰竭; 根據發病機理分為通氣性和換氣性呼吸衰竭; 根據原發部位分為中樞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根據病程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后三者了解) 病因和發病機制 1.肺通氣功能障礙 a.限制性通氣不足:吸氣時肺泡的擴張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氣不足。 b.阻塞性通氣不足:氣道狹窄或阻塞引起的通氣障礙。 2.彌漫障礙 a.肺泡膜面積減少:見于肺實變、肺氣腫、肺葉切除等 b.肺泡膜厚度增加:見于肺水腫、肺透明膜形成、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等 c.彌漫時間縮短 3.肺泡通氣—血流比例失調 a.部分肺泡通氣不足: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炎導致肺實變、肺纖維化和肺不張等引起的部分肺泡同期減少,但血流量不變甚至增加,使V/Q顯著降低,導致該處靜脈血未獲充分氧合便摻入動脈血,稱為功能性分流。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動脈分支栓塞、DIC、肺氣腫、肺毛細血管床減少等,使患部肺泡血流量減少而失去換氣功能或不能充分換氣,V/Q顯著增高,導致肺泡血流少而通氣多、肺泡通氣不能被充分利用的死腔樣通氣。 c.解剖分流增加:生理狀態下,肺內存在部分靜脈血經支氣管靜脈和極少的肺內動—靜脈交通支直接入肺靜脈的分流現象。解剖分流的靜脈血為經氧合即摻入到動脈血中,故稱真性分流。 肺性腦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