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而且是搞醫學的?相信很多人一提到這個概念,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潛心于實驗室,專注理論研究的學者印象。可是在樂山市中醫醫院,卻有一位22年戰斗在臨床一線的醫學博士,溫文儒雅又低調謙遜。他,就是樂山市唯一的中醫臨床博士張志華。
近日,記者來到市中醫醫院見到本文主人公,當時已是下午4點多鐘。在脾胃病科門診,張志華正在給當天的最后一位病人看病,“這是我今天看的第36位患者。”等這名患者離開后,張志華稍微舒展了一下腰身,跟我們講起了他的從醫故事。
服從調配 與中醫結緣
談及自己最初與中醫的結緣,張志華并沒有用“熱愛”“奉獻”這樣的詞匯作修飾,“成為一名中醫師,更多的是機緣巧合吧。”在張志華高考那一年,中醫并非是一個熱門專業,因此在填報志愿時也不是他的第一選擇,而作為調配專業的唯一項,緣分到了,張志華也就欣然接受。
就這樣,1994年張志華畢業于瀘州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市中醫醫院,這一干就是22年。在從醫崗位上的日夜磨礪,張志華漸漸領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臨床人才,具備扎實的中醫學基礎知識并不夠,還需要不斷吸取古代醫家和現代名醫的臨床經驗,學為己用方能不斷前行。于是工作中,張志華一邊做臨床,一邊堅持學習,勤求古訓,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
“當初一起學中醫的50多個同學中,如今還在從事中醫師的寥寥無幾。”張志華覺得,中醫的成才之路十分漫長,培養過程緩慢,貴在堅持和不斷的學習。故事的開始雖然只是機緣巧合,但在這條中醫路上,張志華卻用一份執著與堅持越走越寬。
如今的張志華,已成為全國名中醫湯一新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四批省拔尖中醫師,中醫博士,四川省名中醫,是首批樂山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青年委員,四川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委會委員,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年診治病人超過8千人次,逐步成為我市有一定影響力的脾胃病專家。
師承名醫 成就博士之路
一連串殊榮的背后,是張志華長期的積累和付出,當然也離不開他的恩師——全國名中醫湯一新的栽培和教育。
“師承教育”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在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師承湯一新,張志華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2007年6月張志華獲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師從楊思進教授),2008年被確定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湯一新主任中醫師的學術繼承人,2011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考評合格準予出師。2012年通過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答辯,獲中醫博士學位(中醫師承專業),成為我市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中醫學博士。
他作為湯一新的學術繼承人,通過長期的跟師實踐,朝夕臨證,耳濡目染,口授心傳,真正的傳承和領悟到中醫藥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在湯一新導師的悉心調教下,張志華參與整理的嘉州中醫滋脾療法先后獲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更有幸成為嘉州中醫滋脾療法的第四代第一傳承人。
扎根臨床 妙手仁心系患者
從醫迄今22年,張志華耕耘在消化內科臨床一線。用他的話說:“只有扎根臨床,才能更好的把中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只有療效才是檢驗醫學醫術的根本標準。”他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并結合古、今醫家的經驗,張志華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讀經典,做臨床”,多年來,張志華就是這么做的,他每周在臨床工作超過5天,長期擔任科室二線值班,隨時主持危重病人的搶救和疑難病人的會診。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張志華擅長于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病的臨床診斷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研究。
另外,他作為主研衛生部級科研1項,參與國家級科研2項,主持市級科研兩項,科研復方蕎桃顆粒藥學及臨床研究,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作為常務副主編出版專著《家有醫生-800位名老中醫為你對癥處方》,獲第二十一屆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多篇文章獲市優秀科技論文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