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又開搶高考狀元了,這次上新聞的是來自河北衡水中學的兩位考生,分別為今年河北省的文、理科狀元,22日成績公布當晚,便連夜被兩校接往北京。每年名校都會因為搶奪優秀生源而出現沖突,去年清華和北大更是掐架掐上了頭條。這種病態的爭奪所引發的爭議也持續發酵。高校為爭奪生源而斯文掃地固然難堪,但是這種矛盾所體現出的對于高分的病態崇拜才是應該得到重視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高分考生就一定更有錄取的價值嗎?相比起全面的能力和深層的潛力,高校教育是不是過于偏重專業性的培養?北大有教授表示,招生應該更多的考慮全面的能力,繼而進行博雅教育,而不是過度追求分數。這就需要談到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問題了。
教育體系決定培養方向
都說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歐美的教育偏向素質教育,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區別。高考具有十足的中國特色,一考定未來,臺前的兩三天需要臺下十年寒窗苦讀的支撐。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普遍應試能力強,擅長于應對考試的出題,但是一定程度上就對思維活躍性和創造性有所限制。
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教育,則相對來說更為開放和輕松,相比于書本知識,更側重于思維的開發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學習方式也偏向于多樣化和靈活性。
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利弊。雖然多年來對于中國的教育模式一直詬病良多,但是卻并不能說中國式的教育就是失敗的,畢竟最終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也并沒有被甩出多少差距。但是在獨立性、創造性等方面存在弊端也是不爭的事實,有缺陷就要想辦法彌補,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專業教育:特殊時期的選擇
專業教育,即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的教育。大學是最典型的專業教育機構,根據學科領域、專業的劃分來培養專門型人才,此外還有中專院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專業教育的優勢就在于對各個專業化領域的對口人才的培養,目標明確,效果明顯。
上世紀8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于專業性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高校自然采取以專業教育為主的蘇聯模式,即以專業教育為主。專業型的高校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專業型的人才,但是也漸漸顯現出綜合素養有所缺失的弊端,尤其是在高校擴招、競爭激烈的今天。
通識教育:未來的方向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也在緊跟時代的腳步,逐漸嘗試轉變為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只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可謂阻力重重。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通識教育中的“通”與專業教育的“專”是相對應的,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專”意味著精深,而“通”往往意味著廣、雜,“專”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通”。中國大學根深蒂固的專業至上思想,正是中國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即使任重而道遠,通識教育也是未來的方向。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從來不是專業知識,而是人格的塑造。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制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所以說,高分還是高能,早就不再是一個選擇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