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考研復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考研政治的復習又是其中的重頭戲,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考生通常會有這樣的體會:面對許多關鍵概念不能理解;面對一些基本原理不知所云,面對一些案例不會分析,等等。一切皆因未能深刻理解考研政治中的“疑難問題”而起。
考研“備戰”,講求“戰略戰術”,相信每位考生都在為自己設計能既科學實用,又省時高效的復習方案,以取得理想的成績,而知“疑”解“惑”則是通向勝利的關鍵一步。
(一)為什么說“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這里的“同一性”,是指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和反映存在,存在是否可以被反映。
(1)認為思維可以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即可知論,如認為可以通過對歷史的發展過程的分析,進行對歷史發展趨勢的判斷,此種認識是可知論。
(2)認為思維不可以反映存在,或者不可以徹底地反映存在,思維無法與存在統一,即不可知論,如有神論者認為既然不能認定神是不存在的,就不能否定其存在,這種認識包含了不可知論的成分。
因此,我們可以說,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絕大多數哲學家(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不可知論的代表主要是康德和休謨。
掌握并理解這一難題,對于今后更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都會有很大幫助。
(二)質量互變規律的復雜性有哪些表現?
質量互變規律復雜性的主要表現有:
第一,量變和質變形式的多樣性。量變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另一種是事物構成成分在排列組合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如圍棋。質變的基本形式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爆發式飛躍;另一種是非爆發式飛躍。爆發式飛躍是指通過對抗的形式來實現的質變,如戰爭。非爆發式飛躍指不通過對抗的形式,而是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消亡來實現的質變。
第二,量變和質變的相互滲透。一方面,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包括階段性部分質變(如人的成長過程分為幾個階段)和局部性部分質變(如在白色政權統治下存在著局部的紅色政權)。另一方面,質變過程中有量變,即在質變過程中存在著量的擴張,即新質要素在數量上的增長。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怎么理解?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以及人類認識發展不斷在曲折中前進的辯證實質。
(1)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它破壞現存事物使之轉化為其他事物。最初,肯定方面處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但是,在矛盾雙方的斗爭中,否定方面總會由弱變強。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為支配地位,事物就轉化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實現了對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終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內部,是事物內部的否定因素戰勝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義。事物由于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發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現為對立面的展開;由否定又發展到第二次否定,又達到對立面的統一。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兩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個階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事物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階段作為第二階段的對立面必然與第一階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這第三階段經過兩次揚棄,吸收了前兩個階段的優點,是更高級的新事物,是一種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事物發展的總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但事物發展的具體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例子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處在公有制的生產關系中;后來這種公有制在農業生產發展中就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它被廢除,被否定了,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發展中,又反過來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就必然地產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不過這時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種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公有制。
(四)必然性怎樣轉化為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并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的必然性,必然性總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也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擺脫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分是相對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狀在開始時或在一個長時期內只是偶然的,但由于這些新的性狀適合于新的環境并逐漸發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機體發生根本變化,這種性狀也就成了新的物種的必然性狀;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狀由于越來越不適應環境的變化,越來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東西。又如,人類的祖先猿人全身長毛是必然的現象,現在社會出現的“返祖”現象則具有偶然性。
(五)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具體怎么體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因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爭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斗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斗爭來實現。另一方面,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爭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模和范圍。
同一性與斗爭性是相對與絕對的關系。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貫穿在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則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它隨時間、條件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運動
與發展是矛盾相對的同一性和絕對的斗爭性的辯證統一。
如我們黨在歷史上關于統一戰線中的“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和現階段改革開放中“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實現祖國統一的“一國兩制”方針就是成功運用對立統一學說的范例。
(六)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之間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第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系,彼此孤立的。
第二,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前進過程;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如果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或場所上的變更,沒有質變的飛躍。
第三,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把事物的變化看作是單純外力推動的結果。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三者在物質觀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生于水、又復歸于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的和在唯物論上的不徹底性。
(3)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承認世界的物質性的基礎上,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觀點。
總體來說,三者在物質觀上的主要區別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當成物質的具體形態,而且具有直觀性和猜測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混淆了物質結構與物質的區別,用形而上學的觀點來解釋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既看到物質的決定性,又看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辯證的。
以上截取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的疑難問題,也是考研政治中考點比較密集的知識版塊,希望對大家今后的政治復習有所幫助。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