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導論
學習指導:本章是《傳播學概論》全書的引論,重點在于了解傳播學的關鍵概念、學科概況及學科背景。
第一節根植于人類生活的傳播現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爾德在《宣傳、傳播與輿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大眾傳播科學”。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傳播研究所。
二、問答:
1.傳播的定義大致分為哪三種類型:
答:①強調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這是指通過傳播共同享有一則信息、一種思想或態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間認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認為:“今天我們可以給傳播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它即是對一組告知性符號采取同一意向。”
②強調傳播是意圖地施加影響
這是指甲方傳遞信息給乙方時,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態度,而乙方原先并沒有這種意向。美國實驗心理學家霍夫蘭等認為,傳播是“某個人(傳播者)傳遞刺激(通常是語言的)以影響另一些人(接受者)行為的過程”。
③強調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
美國傳播學者貝雷爾森等認為,“運用符號——詞語、畫片、數字、圖表等,來傳遞信息、思想、感情、技術以及其他內容。
第二節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
一、概念
1.傳播: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第一,按信息傳、受的范圍大小,傳播學可分為五個研究層次,即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第二,按傳播學自身的結構可分為三個研究層次:理論,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領域劃分縱向或橫向的研究層次和研究重點。縱向研究主要有:古代傳播思想的整理與分析,近現代傳播事業的演變等。橫向研究有:信息系統——研究與信息處理有關的理論和技術性問題等。
第四,傳播學研究可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個層次。
3.自我傳播:體內傳播或人的內向交流,是每一個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溝通。
4.人際傳播: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
5.群體傳播:即團體傳播,指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
6.組織傳播: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
7.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二、問答
1.簡述西方傳播學的起源、發展與流派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
傳播學是本世紀4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誕于美國,美國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規律,形成了多種傳播模式,運用不同理論分析傳播。在國際范圍內,傳播學研究大體分為兩大學派:以美國為中心的傳統學派,以西歐為中心的批判學派。
2.大眾傳播具有什么特點
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大眾傳播的特點和一般人際傳播不同。
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傳播媒介傳遞信息,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統稱為大眾傳播工具。
②大眾傳播所傳遞的信息是公開的、面向社會的;受眾則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③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單向流動,受眾是不知其名的,來自受眾的住處反饋也是有限的、滯后的。
④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遞更為快捷與廣泛。
⑤大眾傳播的內容多半是由組織(傳播機構)和職業傳播者所發布的,而不是由個人發出的。
此外,大眾傳播還具有強烈的選擇性。
3.網絡傳播與大眾傳播有什么不同?
第三節傳播學和大眾傳播學
問答:
1.傳播學和大眾傳播有何聯系和區別?
廣義地說,這是兩門不同的學科;狹義地說,傳播學即是指大眾傳播學。
從理論構架來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規律的學問,它可以有許多分支學科。傳播學是大概念,大眾傳播學是小概念。
傳播學的研究領域要比大眾傳播學更為寬廣。傳播學提供的是總體理論框架;大眾傳播學則是傳播理論的延伸,并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大眾傳播學在整體傳播理論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獨秀,研究工作處于前沿的位置。我們在繼續研究大眾傳播學的同時,應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傳播學的其他領域。
2.傳播學和新聞學有何區別和聯系?
車內外對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系有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他們存在“血緣關系”,一種認為并不存在“血緣關系”。我們認為,從兩者關系來看,盡管大眾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報刊、廣播、電視、圖書等大眾傳播媒介,而新聞學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報紙、廣播、電視,但傳播學和新聞各自獨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處:
①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新聞學沿用傳播人文學科的思辯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采用實驗型的宣分析法。
③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新聞傳播的內容制作和傳播者;傳播學研究則遍及傳播媒介、受眾和傳播的全過程。
傳播學和新聞學雖有一定的聯系,但各自獨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