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第三章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指導: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結合后面各章加以綜合理解。要求能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模式分析實際問題。
第一節、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象
一、問答
1.對傳播過程應如何理解和分解?
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互之間的關系。傳播學的主要任務,如施拉姆所說,是研究傳播的過程和效果。美國學者戴維·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①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復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系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來源-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
第二節、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一、概念
1.理論與模式的區別:理論指經過概括、系統化的一組相互關系的命題和結論。模式指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理論”即對客觀規律的表述,而“模式”則是一種簡潔地表現“理論”的手段。
2.模式的類型:①文字模式,②圖像模式,③數學模式。
3.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第三節、傳播過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4.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5.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
6.“傳播單位”:每一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7.編碼和譯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譯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8.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
9.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二、問答
1.簡述傳播過程線性模式的貢獻及不足
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
貢獻:
一,在傳播學史上,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
二,第一次為傳播學搭建了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理論構架,從而使傳播學的最終確立成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直線性即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床坏绞苷叩姆答仯部床坏狡渌鱾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絲毫不涉及傳播過程和社會過程的聯系。
2.控制論模式的主要優缺點
控制論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問題:①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似乎各“傳播單位”之間傳、受的地位、機會完全平等。
②循環性的表述,也會引起誤解。錢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為何說社會控制論是傳播學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飛躍?
從線性模式到控制論模式完成了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兩次飛躍,基本解決了傳播的要素問題,社會系統模式是第三次飛躍,解決傳播的條件問題。J。賴利和M。賴利最早把傳播過程明確描述為社會過程,他們的模式大致克服了傳播現象的片面思考。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系統模式的科學性和詳盡程度,與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別。這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4.簡單描述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
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訊息。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復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5.簡述傳播學模式研究的發展階段
傳播模式研究分為三大類,也是三個階段: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
拉斯韋爾的5W模式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傳統的線性模式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的缺點。申農-韋弗模式也是一個著名的線性模式,注意到傳播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全沒從根本上克服線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現了一批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第三次飛躍是社會系統模式的完成,解決了傳播和條件問題。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第四章 傳播學研究方法
總體要求:理解傳播學為何是一門科學以及經驗學派的研究理論基礎;記憶并理解抽樣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分析、控制實驗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重點掌握抽樣與內容分析,以及控制實驗的原理。
第一節、傳播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
一、概念
1.歸納、演繹的區別
歸納:以數據為基礎,把數據反映的實際關系組織為理論原則。
演繹:從理論解釋出發,尋求數據以檢驗理論的預測。
2.機率的觀點與機械決定論的區別
機率的觀點,主張用傳播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窨來說明傳播現象的復雜性。
機械決定論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種規律精確地發生的。未來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的一切嚴格決定的。傳播現象的一切都由過去預先決定了的。
二、問答
1.傳播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或者說為何傳播學的經驗研究具有科學性?
(1)科學性
傳播學研究總是從理論或實際的課題入手,依據一定的法則和程序,系統地收集與分析相關的現象性資料,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研究結論?茖W性表現在:
①先導:系統的理論框架
②過程:可靠的控制機制
③研究:嚴格的分析手段
④結論:良好的復制功能
(2)操作性
現代傳播學正是在面向實際、注重操作的社會背景下,于20世紀20年代以后逐步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其特色表現在其研究目的的三個梯次分布上:
①描述。即對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作出符合實際的描述。
②解釋。即對研究對象的活動過程及特點作出解釋。
③預測與控制。根據描述與解釋的結果,預測在采取某種措施或創高一定條件以后,對象可能發生的變化,或者根據現有的測量指標,預測一定時間間隔以后對象的發展。
(3)綜合化與定量化
綜合化指在傳播學研究中盡可能采多重設計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傳播學研究中對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采用數量化的研究設計和分析手段。
2.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觀點
①歷史的觀點,從該時代人們的傳播活動的全部現實條件出發。
②機率的觀點,主張用傳播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窨來說明傳播現象的復雜性。
③系統的觀點,把一組相互作用并且相關程度較強的因素作為一個系統。要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3.傳播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研究工作實際展開的基本順序和步驟:
①選擇課題
②確定研究客體
③研究設計
④搜集資料
⑤分析資料
⑥結論
4.傳播學經驗研究的不足與解決辦法
不足:一是過分偏重微觀研究,二是過分依賴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沖在維護現行體制的立場上。
解決辦法:將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長處恰當地綜合起來,必能使傳播有一個飛躍的進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