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以其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優厚的薪酬待遇、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性質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在很多人看來,金融業有著呼風喚雨、氣吞山河、雄霸天下的氣勢,如果能在21世紀投身金融,弄潮“金海”,這無疑是提升自己命運以及身份層次的良好選擇,因此,報考金融類的研究生就是十分必要的。為了“完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創新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緩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高校傳統培養模式之間的矛盾,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確立2011年招收金融碩士。那么要如何選擇招生院校報考金融碩士、什么樣的同學適合報考金融碩士?如何著手復習呢?
確定院校
由于各個院校的專業課考試科目及參考書不盡相同,因此早做決定早復習是十分有利的。各個學校的招生簡章信息可以從網上查到,在看招生簡章時重點看學校的專業方向、考試科目、參考書目、招生人數(簡章上的人數只是初步估計數,實際招生人數往往比這個數字要多)等,結合學校的名氣和金融學科研實力,大致估計出競爭激烈程度,必要的話可直接致電研招辦,咨詢有關報考人數等信息,再根據自身實力和興趣選擇院校。一般來說中國人民研究生部、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因其名氣大、科研水平高,競爭最為激烈。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對外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金融學專業也是不錯的,但是競爭稍弱一些。在其他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北京、上海的院校想多難考一些。如果一時拿不定注意,也要及時復習《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
適合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人才應該具備下列素質:有理性的金錢觀;具備優良的品德,善于與人溝通;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預測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吃苦耐勞。具備這些素質的考生報考金融碩士研究生,在以后的發展中會有一定的優勢。
專業課復習
專業課的復習宜早不宜遲。最好在五、六月份就對《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有相當的了解。一旦所報考的院校的招生簡章下來,就立刻按照所考科目及相應的參考書進行全面復習。在2011年的金融碩士入學考試中有的學校的考試題還涉及《保險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管理學》等。各個學校題型變化是比較大的,這就不要刻意去猜測題型了,只有全面復習,名詞解釋、簡答、論述、計算、時事分析等都要復習到。在進行專業課復習時多背一些金融相關的名詞解釋,這樣對做題是非常有好處的。一般在國際金融學中的外匯和匯率是必考而且常考的,貨幣銀行學中的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另外,央行有舉動的,要特別注意一個以央行貨幣政策為背景的題目,比如央行今年加了幾次息,上調了幾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匯率制度是如何改革的,這些都可以用來作為出題背景的,以此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意義。那么如何關注時事新聞呢,要經常瀏覽財經方面的新聞,有關央行貨幣政策的新聞一般都會報道的。一旦發現有加息、調存的新聞出來時,會看到很多機構的很多專家,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和央行的官員出來發表評論,而且會對近一段時間的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形勢做出分析,看完以后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就能有個大致了解了。把這些專家的分析和評論復制到文檔里,打印出來,多看幾遍,考前再看看,考場上答時事分析題時,把經濟背景描述一下,把這些專家的分析觀點盡量寫進去。
同時,復習專業課時尤其要注意牢固掌握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有的學校主觀題所占比例比較大,因此對于基本概念及理論的掌握極為重要,可以說直接關系到專業課考試的成敗。在基本概念掌握上,同學們一定要透徹理解概念年的含義、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概念與相關理論之間的關系等。有的教材每章后附有本章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復習時可參考使用。也有的書沒有,就需要大家從書中搜索。對基本理論的掌握上,同學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做到融會貫通。
一般來說《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利息理論(包括利率的決定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及利率變動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定價理論和操作原理、金融創新理論、商業銀行管理理論(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央行的貨幣政策調節理論、貨幣需求理論(現金交易方程式、現金余額方程式、流動性偏好理論、鮑漠爾-托賓的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主要是弗里德曼-施瓦茨、菲利普卡甘、喬頓這幾個模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理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構成及賬戶間的變動關系原理、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彈性論、乘數論、吸收論、貨幣分析論、一般均衡論)、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搭配、匯率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等。這些理論大家務必要牢固掌握,還要回拿來分析實際問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