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尚永亮,男,1956年生,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柳宗元研究學會會長、中華詩教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以及海內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漢唐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已出版《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等個人專著、合著、譯著20部,主編教材及叢書多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譯文180余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及在研科研項目多項。有1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學術獎。曾榮獲五個一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獎勵和稱號。
詳細介紹
論文(要目)
1、《論〈哀郢〉的創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陜西師大學報》1980年4期。
2、《劉勰對屈原及其辭賦的態度》,《陜西師大學報》1982年1期。
《中國文藝年鑒》1992年號評介。
3、《陶淵明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社會科學論文集》,陜西師大出版社1982.4
4、《評徐遲〈九歌——古代社會各階級的畫廊〉》,《長江文藝》1983年1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3期轉載。
5、《辨〈人間詞話〉之真》,《江漢論壇》1983年2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2期轉載。
6、《淺論莊子和浪漫主義文學》,《淮南師專學報》1983年1期。
7、《莊子研究三十年》,《國內哲學動態》1983年11——12期連載。
8、《建國以來莊子思想研究述評》,《教學與科研》1984年3期。
9、《屈原人格與屈賦風格》,《研究生文選》第1輯,陜西師大出版社1985年版。
10、《論孟郊詩的風格及其成因》,《陜西師大學報》1985年2期。
《文學遺產》1986年1期摘要。
11、《莊子的浪漫主義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學刊》1986年1期。
12、《聞一多對莊子的禮贊、解剖和揚棄》,《江漢論壇》1986年11期。
13、《韓愈與二王劉柳的關系及其對永貞革新的態度》,《研究生文選》第2輯,陜西師大出版社1986年版。
14、《天人感應與神秘思維》(合),《陜西師大學報》1988年增刊。
15、《悲秋意識初探》,《陜西師大學報》1988年4期。
《高校學報文摘》1989年2期摘要。
16、《黃仲則的心態及其詩詞的深層意蘊》,《文學評論》1988年5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轉載。
17、《千古高情話悲秋》,《古典文學知識》1989年2期。
18、《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樣態綜論》,《寶雞師院學報》1989年3期。
19、《中國古代悼亡詩初探》,《江漢論壇》1989年4期。
《中國語言文學信息》1989年4期摘要。
20、《兩種思維的沖突與史學家的苦悶》(合),《人文雜志》1989年1期。
21、《蔣士銓評傳》(合),《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悲秋意識與憂患意識異同論》,《社會科學》1990年2期。
23、《比較四季說傷春》,《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3期。
《文史知識》摘介。
24、《元和貶謫文學藝術特征初探》,《陜西師大學報》1990年4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3期轉載。
25、《冷峭:柳宗元審美情趣和悲劇生命的結晶》,《江漢論壇》1990年9期。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1年號摘要發表。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四卷論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26、《初唐文學述評》,《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0年號。
27、《論元和貶謫詩人的后期心態》,《文史哲》1991年3期。
28、《白居易對自然的態度及其內在矛盾》,《漳州師院學報》1991年3期。
29、《孤憤:元和貶謫文學的精魂》,《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4期。
30、《雄直勁健:劉禹錫詩文的風格主調》,《中州學刊》1991年4期。
31、《論元和五大詩人的參政意識和政治悲劇》,《人文雜志》1991年1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5期轉載。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2年號摘要發表。
《中國語言文學信息》1991年2期摘要。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六卷(上)論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32、《元和詩人與貶謫文學》,《文學遺產》1992年2期。
33、《司馬相如賦的主體特征和模式作用》(合),《陜西師大學報》1992年1期。
《高校學報文摘》1992年3期摘要。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5期轉載。
《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2期評介。
34、《元稹品節片論》,《唐都學刊》1992年2期。
35、《韓柳元白與陽城事件》,《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3期。
36、《關于柳宗元與佛教》,《文學評論》1992年5期。
37、《論白居易對屈原陶潛的取舍態度及其意識傾向》,《中州學刊》1993年2期。
38、《論白居易所受佛老影響及其超越途徑》,《陜西師大學報》1993年2期。
39、《貶謫與貶謫文學論綱》,《漳州師院學報》1993年3期。
40、《論柳宗元劉禹錫執著意識的三大特征》,《河北師大學報》1993年3期。
41、《貶謫詩人生命沉淪初考》,《延安大學學報》1994年1期。
42、《漢學在日本》,日本《NIHAO》季刊1994年2期。
45、《論元和君權與政治興衰》,《文史哲》1995年4期。
人大復印資料K21《中國古代史研究》1995年9期轉載。
46、《司馬遷天人觀與思維方式論略》,《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論元和詩人的生命沉淪和心理苦悶》,《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2期。
48、《看似尋常最奇崛》,《人文雜志》1997年3期。
49、《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4期。
人大復印資料G0《文化研究》1998年1期轉載。
50、《〈牡丹亭〉中情的變化與表現手法的差異》,《淮陰師院學報》1998年2期。
51、《收功實者常于西北——十年來陜西〈史記〉研究之新進境與新特點》,《百年學科沉思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52、《柳宗元劉禹錫兩被貶遷三度經行路途考》,《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
53、《現代化進程與自我失落》,《日本學刊》1999年3期。
54、《論柳宗元的三大悲感》,《唐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8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55、《文學莊子二十年》(合),《中州學刊》2000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6期轉載。
56、《東漢對〈楚辭〉的解讀和關于屈原的論爭》,《天府新論》2000年第3期。
57、《寓意山水的個體憂怨和美學追求》,《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9期轉載。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1年號摘介。
《柳學研究》摘介,收入《貶謫文學論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版。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六卷(下)論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武漢大學中文學科九十年論文集粹》收錄,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8、《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2000年第6期。
59、《韓愈的潮州之貶及其心性變化》,《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0、《論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變異》,《文史哲》2000年第4期。
61、《論王叔文集團的革新困境及其失敗原因》,《淮陰師院學報》2000年第4期。
62、《〈唐宋詞史論〉評介》,《宋代文學研究年鑒》2000—2001。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
63、《劉禹錫詠史懷古詩的類型和特點》,《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64、《20世紀兩大時期古典文學研究隨想》,《湖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65、《逐臣與唐詩》,《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6期轉載。
66、《魏晉名士紹莊之作述論》,《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1期。
67、《矛盾的莊子與莊子的悖論》,《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B3《邏輯學》2001第4期。
68、《借古人事以自抒懷抱》,《零陵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69、《追求有思想的學術》(合),《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70、《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合),《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8期。
71、《司馬遷對莊屈之接受及〈史記〉二傳的文獻價值》,《文學前沿》,第3期,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72、《古典文學研究中的理論提升和人文關懷》(合),《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2期。
73、《〈莊子〉在兩漢之傳播與接受》,《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74、《人生困境中的執著與超越》,《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75、《唐代詩學走勢簡論》,《光明日報》2001年7月25日。
76、《玄學演進與莊學地位之提升》,《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第5期。
77、《莊子與名士風流》,《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6期。
78、《專制政治壓力下的生命體驗和心性變化》,《武漢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轉載。
79、《湖湘貶謫文學的地域特點》,《求索》,2001年第6期。
80、《論莊子的個體關懷和人生思考》,《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81、《篳路藍縷自鑄新范——讀增訂本〈接受修辭學〉》(合),《江淮論壇》2002年第2期。
82、《從對屈賈陶的接受態度看中唐貶謫詩人心態》,《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3、《評陳友冰先生〈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9期轉載。
84、《唐代詩學論綱》,《長江學術》第一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8期轉載。
85、《文化心理與闡釋模式研究的新創獲——〈心靈之約——中國傳統詩學的文化心理闡釋〉讀后》(合),《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86、《魏晉名士的注《莊》解《莊》及其誤讀》,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收入《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中華書局2006年版。
87、《魏晉玄學與莊學新變》,《中州學刊》2002年第4期。
88、《近二十年宋之問研究綜述》(合),《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1。
89、《黃庭堅詩歌研究》序,《古籍研究》2002年第3期
90、《文人與政治》,《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6期。
91、《魏晉時期人物特稱現象的文化分析》(合),《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
92、《圓外方中:柳宗元被貶后的心性設計與主客觀矛盾——以與楊誨之“說車”諸書為中心》,《江海學刊》2003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
93、《鴛鴦繡出從君看,亦把金針度與人》,《云夢學刊》,2003年第1期。
94、《評〈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合),《唐都學刊》2003年第1期。
95、《遷客離憂楚地顏——略說貶謫文學與荊湘地域之間的關系及特點》,《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96、《孤鴻情結:觀照蘇軾其人其詞的一個新視點》(合),《詞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國首屆詞曲比較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版。
97、《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五個層面》,《光明日報》2003年7月30日。
98、《論錢鐘書對韓愈李賀詩的藝術發微》,《中國詩學》第八輯。
99、《唐知名詩人之層級分布與代群發展的定量分析》(合),《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
100、《八代詩歌分布情形與發展態勢的定量分析》(合),《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101、《選題的困惑與視角的更新》(訪談錄),《光明日報》2003年12月3日。
102、《柳宗元及其詩文簡說》,《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1期。
103、《文情詩畫間的營構與追求——蘇雪林〈燈前詩草〉藝術略論》(合),《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04、《〈擬鄴中集八首〉的詠懷性質與謝靈運的接受心態》(合),《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1期。
105、《從接受學角度看錢鐘書的韓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叢刊》第二輯收錄,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9期論點集粹。
106、《元稹百年研究綜述》(合),《學術交流》2004年第4期。
《新華文摘》2004年第期要目輯覽,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8期。
107、《王維孟浩然隱逸之辨》(合),《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108、《20世紀“以文為詩”研究述論》(合),《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
109、《唐人的后院——從唐詩中的“藥”看唐人生活與創作》(合),《華中師大學報》2004年第5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6期摘要。
110、《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顧》(合),《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111、《張籍王建研究百年綜述》(合),《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4年。
112、《論“以意逆志”說之內涵、價值及其對接受主體的遮蔽》(合),《文藝研究》2004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收錄。
《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摘要;
收入《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中華書局2006年版。
113、《柳宗元詩歌接受主流及其嬗變——從另一角度看蘇軾“第一讀者”的地位和作用》(合),《人文雜志》2004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轉載。
114、《術有專攻與無用之用》,《光明日報·文化周刊·文學遺產》2004年12月21日。
115、《聞一多與莊子》,《聞一多研究集刊》第9輯,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
116、《皎然詩論及其新變》,《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7、《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兩個二十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高層論壇論文集》,中華書局,2004年11月版。
118、《“長河”與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幾個問題》,《長江學術》第7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9、《開天、元和兩大詩人群交往詩創作及其變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學刊》2005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轉載。
120、《歐梅對韓孟的群體接受及其深層原因》(合),《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新華文摘》要目輯覽。
121、《日本漢學研究的幾個特點及其啟示意義》,《中州學刊》2005年第5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2期論點摘編
122、《〈楚辭〉在西漢的傳播地域與接受群體》,《中國詩歌研究》第3輯,中華書局2005年8月版。
123、《宋之問詩歌藝術接受述論》(合),《唐都學刊》2005年第3期。
124、《歷史文化語義學的新進展》,《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25、《“元和體”原初內涵考論》(合),《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6年第4期摘介。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7期。
《新華文摘》要目輯覽。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7年摘介。
收入《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版。
126、《壺天境界與中晚唐士風的嬗變》,《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8期。
收入《行止同探集》,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被譯為英文收入《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27、《義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報》第七十冊,平成十七年十月。
128、《元和體の原義とその受容》,《テクストの讀解と伝承》,大阪大學廣域文化表現論講座共同研究成果報告,2006年。
129、《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論》(合),《中州學刊》2006年3期。
130、《初唐聲律論的深化及其特點》,《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2期。
131、《論“元和體”之形成與接受學的關聯》(合),《福建論壇》2006年6期。
在臺灣淡江大學11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從接受學角度對“元和體”相關史料的再詮釋》為題作專題演講。收入《古典文獻的教主與詮釋》,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8月版。
132、《選題與視角:古代文學研究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ISSUESOFTAREASTERNLITERATURES》,SaintPetersburg2006.
133、《唐代逐臣別詩中的回歸情結、藝術表現及成因探析》(合),《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1期
134、《論前期五山文學對杜詩的接受與嬗變》,《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4期。
收入《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版。
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二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35、《自然與時空——漫議中國古代時空觀及其文學表現》,《珞珈講壇》2,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36、《唐宋貶謫詩的發展嬗變與特點》,《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37、《接受美學視野下的元和詩歌及其研究進路》,《陜西師大學報》2007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07年23期存目。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第24卷摘介。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轉載。
138、《唐五代貶官之時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K22《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轉載。
139、《數據庫、計量分析與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2期轉載。
《中國文學年鑒》(2008)摘要。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4期收錄。
140、《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時期與地域的計量考察》,《東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25卷2008第1期摘介
141、《唐五代貶官規律與特點綜論》(合),《華中師大學報》2008年第1期。
《中國教育報》2008年4月18日第4版摘介
142、《學者與詩人的魅力》,《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12-13,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8.1
143、《走出古典文學研究的困境》,《人民政協報·學術家園》2008年8月18日。
144、《李白蘇軾月意象比較研究》(合),《燕趙學術》2008年秋之卷。
145、《論白居易的政治體認、人生解悟與獨善觀——以白氏之貶及其超越意識為中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46、《論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云南大學學報》2008年6期。
147、《20世紀以來劉禹錫研究綜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獻學考索為中心》(合),《文獻》2009年第2期。
148、《清話的魅力》,《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49、《元遺山與白樂天的詩學關聯及其接受背景》,《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1期轉載。
150、《論宋初詩人對白居易的追摹與接受》,《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2期轉載。
151、《論王若虛對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152、《論方回之崇白及其對白詩的評點》,《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羅宗強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收錄,中華書局2009年版。
153、《日本漢詩對王維詩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合),《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154、《“詩中有畫”辯——以王維詩及相關誤解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55、《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及差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新華文摘》2010年第12期轉載。
156、《明初選家之唐詩觀及其淵源論略——以高棅〈唐詩品匯〉對元和詩人之選評為中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日本《中唐文學會報》第十六號收錄。
157、《“白俗”論之兩宋流變及其深層原因》,《學術研究》2010年第5期。
158、《中唐樂府諷諭詩之價值評判與元白張王之優劣異同——從接受學角度對清人相關論述的一個梳理和檢討》,《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59、《20世紀以來劉禹錫思想、文學研究述論》(合),《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160、《明清詩壇論爭與元和詩歌選錄——以元和十大詩人詩的入選和體裁分布為中心》(合),《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161、《貶謫文化在北宋的演進及其文學影響——以元祐貶謫文人群體為論述中心》(合),《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3期。
162、《從“淺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闡釋——清前中期白居易詩接受的階段性變化及其要因》,《復旦學報》2010年第5期。
163、《從選本看元和詩歌在唐宋金元的傳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詩人作品入選率及其變化為中心》(合),《求是學刊》2010年第5期。
164、《名篇與選本——以元和十大詩人被選詩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學術論壇》2010年第9期。
165、《論吳梅村對元白長篇的創作接受——兼論梅村體與長慶體之異同》,《文史哲》2010年第6期。
166、《明中后期對白居易詩接受向度的承接與轉變》,《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譯文
1、《白居易和陶淵明》,《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7年。
2、《民間故事的形態學與變形論》,《結構主義神話學》,陜西師大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國古典詩中的春和秋》,《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5輯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史記〉中所表現的司馬遷的因果報應思想和命運論》,《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讀〈刺客列傳〉——主題與變奏》,《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客寓的詩思——認識李白的基準》,《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中國李白研究學刊》
7、《李白的長安體驗——關于兩度進京說的諸問題》,《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4期。
8、《“謫仙人”之稱謂及其意義》,《荊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1期。
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0期轉載。
9、《作者之夢與讀者之夢》,《長江學術》第9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專著與論集:
1、《生命在西風中騷動——中國古代文人與自然之秋的雙向考察》,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書訊報》、《北京晚報》、《中國圖書評論》書評。
2、《十年生死兩茫茫——古代悼亡詩百首譯析》(合),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李白詩歌鑒賞》(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書評見《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5、《桃花扇新編》(合),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
《書品》2001年第5期書評。
7、《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合),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9、《唐代詩學》(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文藝報》書評,《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1書評。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10、《司馬相如傳》(合),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11、《人與自然的對話》(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華讀書報》、《淮陰師院學報》2003年第5期書評。
12、《柳宗元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博覽群書》2003年第12期、《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12月10日、《中國書報刊博覽》2004年2月21日、《人民政協報》2004年6月10日、《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9期、《古籍研究》2005、《光明日報》2005年8月22日、《文史哲》2010年第5期評論。
14、《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東陽評傳》(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歷代名家精選集·柳宗元集》(合),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17、《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主撰),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光明日報》2008年12月26日、《長江學術》2008年2期、《武漢大學學報》2008年5期、《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8、《東南大學學報》2009年2期、日本中國文史研究會編《中國文史論叢》第5號書評
18、《唐詩藝術講演錄》,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國韻文學刊》2009年第3期、《長江學術》2009年第3期、《武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書評。
19、《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上、下冊,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0、《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合譯),中華書局2001年版。
編著:
1、《楚辭研究集成——楚辭評論資料選》(合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司馬遷與〈史記〉論集》(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國古典名著精華》6冊(主編),陜西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
4、《青少年史通》10冊(主編),未來出版社1994年版。
5、《明詩話全編》(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宋詩話全編》(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國古典文學觀止叢書》10冊(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唐詩觀止》(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先秦兩漢文觀止》(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諸子百家金言辭典》(主編),巴蜀書社1999年8月版。
11、《中國文學史》(參編,撰寫隋唐文學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編),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
13、《高等語文》(參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國文化奇人傳》(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主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
16、《唐宋詩分類選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先秦漢魏六朝詩歌精選》(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8、《唐詩三百首·男性讀本》(合編),岳麓書社2010年版。
19、《大學語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學語文教學參考》(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
此外,分別參加《唐詩鑒賞辭典》、《寫作大辭典》、《詩經楚辭鑒賞辭典》等十余部書籍的撰稿工作。
獲獎:
1、《論〈哀郢〉的創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獲1981年陜西省社科論文優秀獎。
2、《生命在西風中騷動——中國古代文人與自然之秋的雙向考察》,該書所屬之“羊角叢書”獲國家“金鑰匙”獎一等獎、第二屆“希望杯”圖書優秀獎。
3、《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獲陜西省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二等獎。
4、《唐代詩學》,中南五省區人民出版社優秀圖書獎,2001。
5、《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
6、《寓意山水的個體憂怨和美學追求》,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
7、《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6。
8、《論“以意逆志”說之內涵、價值及其對接受主體的遮蔽》,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
9、《元和體原初內涵考論》,湖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
10、《數據庫、計量分析與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武漢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2009。
11、《元和詩歌雙向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等級,2007。
12、《中國文學史》(參編),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科成果特等獎。
此外,分別獲2004、2006、2007、2008年湖北省優秀碩士、博士、學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入選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五個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