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紅,男,1970年生,研究生學歷,在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武漢大學70后學術團隊“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負責人。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唐宋詞名篇導讀》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已出版《清詞話考述》、《宋詞傳播方式研究》等個人專著,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項。
詳細介紹
論文
1.《論清人對明詞的體認與反思》,《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 2.《宋人詞集序跋之傳播芻議》,《文藝研究》2010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3.《宋詞傳播中的男聲演唱》《光明日報》2003年11月12號; 4.《史達祖詞接受史初探》《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2期; 5.《論清人詞話的學術背景》《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轉載; 6.《詞學研究的現狀與對策》《光明日報》2004年1月; 7.《宋詞的書冊傳播》《武漢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8.《宋代私人藏書與宋詞傳播》《江漢論壇》2010年第5期; 9.《宋詞的藝術媒介傳播——以題畫、題扇和題屏詞為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10.《宋詞的題壁傳播》《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11.《宋代的驛遞制度與詩詞傳播》《武漢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2.《宋詞的誤傳與失傳》《福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3.《李清照詞的經典化歷程》《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 14.《周濟詞論的“破”與“立”》《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15.《張惠言詞論新解》《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16.《繼承與超越——論王士禎的詞學思想》《東亞人文學》2003年12月; 17.《宋詞的別集傳播》《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18.《宋詞的選本傳播》《長江學術》2010年第4期; 19.《“無厚入有間”與“有厚入無間”辨——周濟和蔣敦復詞學思想比較研究》,《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20.《試論詞話的生成與演變》,《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 21.《厲鶚詞學研究綜述》,《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5期; 22.《宋詞的刻石傳播》,《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23.《推闡張、周說妙不落言銓-譚獻詞學思想研究》,《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專著與論集:
1.《清詞話考述》,武漢大學2008年學術叢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宋詞傳播方式研究》,武漢大學2009年學術叢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編著:
1.《中國文學史》(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唐宋詞名篇導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3.《宋代文學研究年鑒》,執行主編,武漢出版社2009年; 4.《蘇軾詞全集》,崇文書局2011年版; 5.《詞學檔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獲獎:
1、《古典詩詞欣賞能力與創作能力同步培養的教學模式研究》,2006年度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第二; 2、2008年湖北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成員之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