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
免疫學學科點形成之初是以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為主,在醫學院積極倡導以及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的努力影響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的多個學科與該教研室建立研究合作關系,或將研究方向轉向與免疫學相關的課題研究。三峽大學成立時,在醫學院已形成了一個以免疫學研究為中心的、涵蓋多個二級學科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學科陣容。2000年作為校級重點學科立項建設,投入建設經費500萬元。2001年作為省級重點學科立項建設,投入建設經費80萬元,同年成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已招收6屆118名研究生。目前學科梯隊已達24人,其中教授 9名,副教授 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7名,碩士學位的 15名。學科已形成3個較為穩定的研究方向:中醫藥與免疫、腫瘤免疫、臨床免疫。2005年隨著4名海外學者創新團隊回學校工作,新增分子免疫研究方向。2006年確定為2006-2010年度省級重點學科。
一、中醫藥與免疫:現代免疫學的發展,為中醫藥的免疫研究,為中醫免疫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中醫藥與免疫研究方向立足于三峽地區天然藥物的資源優勢和民間治療經驗,開發具有免疫促進和免疫抑制功能的藥用植物和道地藥材,研究其影響免疫調節的具體環節及作用機制,將其應用于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移植排斥反應的臨床療效觀察,并進一步提取和分離有效成分研制新的免疫調節劑。
二、腫瘤免疫: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免疫學的迅速發展和交叉滲透,多種人類腫瘤抗原基因克隆的成功、大量可應用的基因工程細胞因子和基因工程抗體進入臨床,有力推動了腫瘤免疫學理論的發展,促進了腫瘤的免疫診斷,同時為腫瘤免疫治療增添了新的手段。腫瘤免疫研究方向重點結合湖北鄂西是國內宮頸癌高發地區的特點,進行宮頸癌的致癌機理、免疫學診斷、免疫學防治等系列研究,以此為特色進行學科建設,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并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分子免疫: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免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推動了免疫學在多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包括免疫發生及其調節機制、免疫異常、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應答、腫瘤的免疫診斷和免疫治療等。分子免疫研究方向的特色:在免疫調節方面,主要從分子水平研究天然多胺及中藥有效成分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在感染與免疫信號轉導方面,主要研究病毒感染后,細胞信號轉導系統的改變。
四、臨床免疫:臨床免疫學是免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理、疾病對免疫的影響、疾病的免疫診斷和免疫防治等。臨床免疫研究方向以兒童免疫為切入點,在臨床上重點探索感染、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及環境污染(鉛)等對兒童免疫功能的危害。通過研究兒童易發感染性疾病的相關因素,提出預防和治療兒童感染性疾病的可行措施。本研方向的研究成果將對提高兒童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發病率,把眾多患兒父母從小兒感染的困惑中解救出來,營造和諧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在培養碩士人才的過程中,通過完成本研究方向中具有一定水平、多層次的科研項目,來推進兒科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為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將會發揮積極作用。
本學科與省屬高校同類學科相比,優勢在于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特別是海外學者團隊的加盟為學科的發展增添了力量。現有的腫瘤免疫、中醫藥與免疫、臨床免疫三個研究方向的內容,雖然均屬當前免疫學中最具研究價值的領域,但卻具有我們立足三峽發展學科的地區優勢。研究內容避開了重大的基礎研究領域,因而不與省內重點醫學院校免疫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相重復,也避開了與國內許多重點醫學院校免疫學研究在相似內容上的競爭。湖北鄂西作為國內宮頸癌高發地區的病源優勢,三峽及鄂西地區作為特殊的天然藥物的資源優勢均是其它重點大學所不具備的。本學科多年來特別強調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在許多研究項目上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開始孕育一批研究成果,其總體水平和綜合實力處于省內同類學科的前列,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
學科今后的發展,一是以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加大學科隊伍建設的力度,培養1-2名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提高學科隊伍的整體學術水平。二是大力進行學科創新,以學科創新推動學科發展,以科研為龍頭,以研究生教育為突破口,以現有研究方向為依托,帶動本學科的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注重本學科對其它學科所起的輻射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通過一個學科的建設,使多個學科受益,新增病理解剖與病理生理學、兒科學兩個碩士點。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促使相關學科的教學及學術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三是積極開展學科文化建設,創造學科發展的文化環境,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將醫學免疫學建成省級優質課程,實現國家級研究項目和科技成果獎零的突破,并有1-2項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成果轉讓,為建成博士點奠定基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