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研政治大家在翻開卷的一剎那總會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乍一看知識點大家好像都見過,但是仔細一看選項又會產生一種非常陌生的感覺。這就是今年我們考研政治最大的一個特點——細節入手。在以往的考研政治復習的時候,很多人的策略是抓主要矛盾。考試大綱中各種重要考點和黑體字不知道背了多少遍了,每次我們都期盼著考試卷一發下來滿滿的都是背過的重點,但是今年的出題老師給大家玩了個花招,偏偏在我們熟悉的考點中挑出幾個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來考察大家。
細節題的殺傷力在于,它會讓你有一種草木皆兵的感錯覺,讓你以為書上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考點,這種感覺會干擾你的復習規劃,而事實上就算你真正照顧到了每一個考點,出題人也可能換個角度考你別的角度。比如今年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很多人都復習得很到位,但是今年在考察孫中山的貢獻的時候加進去了一個選項:發動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大家在復習孫中山的相關考點的時候都很熟悉孫中山的其他貢獻,唯獨這一個選項大家不太熟悉就很容易多選。事實上孫中山在北伐戰爭時已經去世,所以不可能發動北伐戰爭。面對不會做的細節題的時大家也不要慌張,多數情況下,多選題的干擾項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錯誤,大家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做題的技巧大家都是很容易排除干擾項的。當然這需要一定的功底,所以細節題是很考驗技術的一類題。
【2017年12題】1947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中央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東路,挺進蘇魯豫皖地區;陳康、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西路,挺進豫西,三路大軍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軍處于被動地位,這表明()。
A.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隊
B.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展開
C.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D.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答案】B
【解析】A選項錯誤,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后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隊。
C選項錯誤,1948年秋,毛澤東同志從人口到兵力和解放區面積對比后,認為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D選項錯誤。人民解放戰爭從防御直接轉為進攻,無戰略相持階段。B選項正確。從1946年6月到1947年7月,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力和裝備都有所改善。三路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處于被動地位。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
【2017年27題】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不可能在獨立的基礎上與外國發生經濟往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同中國發生經濟關系,不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經濟。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方式有()。
A.控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
B.在中國設立銀行
C.控制中國的關稅和鹽稅
D.在中國設立出版機構宣傳西學
【答案】ABC
【解析】這是一道細節題,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方式包括:A選項控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尤其是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范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B選項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這些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C選項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D選項不屬于經濟方式,故不選。
【2017年28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軀,一生以革命為已任,立場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孫中山先生的偉大表現在()。
A.堅定維護民主共和國制度和國家完整統一
B.發動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
C.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并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D.領導了辛亥革命
【答案】ACD
【解析】孫中山先生堅決反對軍閥分裂割據,堅定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和國家完整統一,所以A選項正確。B選項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開始,而孫中山已經在1925年3月去世,因此B選項錯誤。在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所以C選項正確。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D選項正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