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6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這一年,我國高等教育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在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征程上邁出了新步伐。
更高要求、更高標準,扭住立德樹人不松勁
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6月2日,國際工程聯盟大會《華盛頓協議》通過了中國的轉正申請,中國成為第18個《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國,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質量保障體系得到了國際認可。
10月15日教育部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工作座談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會議,指出高校要進一步轉變理念,做到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強調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書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培養(yǎng)人才。
5月6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廈門大學聯合主辦“一流大學本科教學高峰論壇”,10月28—30日,學會在南寧舉辦學術年會,聚焦“學生·教師·課堂:高等教育現代化”。與會代表達成高度共識:建設一流本科,是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高等教育所承擔的使命尤為重大和艱巨。高等教育要服務人民、服務治國理政、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而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人才培養(yǎng)。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高等教育從社會的邊緣逐步走向中心,高校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和功能,但最為根本的依舊是人才培養(yǎng)。正如習總書記所要求的,高校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一年來,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不斷加強。清華大學等高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既拓展了教師的教學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力,實現了由重“教”到重“學”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做到了“老師講得帶勁,學生聽得解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于心。
教育教學工作持續(xù)升溫,成為年度工作亮點。眾多的高校凝神聚力,扎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在提升教學水平上出實招、下真功夫,落實落小落細,向課堂教學要質量。4月,北京大學《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點》正式出臺,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落實“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評價的標準不僅僅是教師“教”得如何,更要看學生的學習收獲。四川大學扎實推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學校探索實施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全過程學業(yè)評價和非標準答案考試,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團隊協作和責任擔當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中國科技大學等一批高校主動申請本科教學審核評估,以評促建,為本科教學加油升溫。這些都昭示著“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變成高校推進教學改革實實在在的行動。
這一年,我國正式成為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第18個成員國,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真正融入世界工程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開始與其他成員國達到了實質性等效。這一標志性的突破促進了更多的高校按國際先進理念和質量標準探索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細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系統設計課程體系,引導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建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有了新的進展。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參賽高校達到2110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的81%;學生報名項目118804個、直接參與學生545808人。大賽呼應了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促進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帶動了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
提升教師隊伍質量的舉措不斷強化。優(yōu)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關鍵。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八一學?赐繂枎熒,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為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各地政府、高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2016年,教育部繼續(xù)實施培養(yǎng)卓越教師計劃,資助1000名中西部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師赴國內高水平大學訪學研修,啟動實施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示范項目,2000名中西部教師受益。一些省份以實施“卓越計劃”為契機,整體推動本省教師教育的改革發(fā)展。
2016年,高等教育堅守使命、回歸本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認識在回歸,工作在升溫!
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9月10日,習近平主席致首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開學典禮賀信: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chuàng)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號召各國青年通過教育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合作意識,共同開創(chuàng)人類社會美好未來。
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進行重點部署。
7月13日,教育部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10月、11月教育部先后與寧夏、福建、廣西、海南、貴州、云南、新疆7省(區(qū))人民政府簽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
全球化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跨國界的重要影響。全球化重塑了高等教育的面貌、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職能和疆域,推動著高等教育的創(chuàng)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時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這一超越民族國家的“全球觀”,體現了我國政府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發(fā)展理念。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
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以更加廣闊的視野開辟教育合作的新領域,以更加包容的氣度推動跨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六大人文交流機制中,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亮點紛呈,各項活動和項目扎實推進且富有活力。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與43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人才培養(yǎng)標準對接、師生互換、合作辦學等方面有了新的成效。
“一帶一路”是國家重大戰(zhàn)略,加強“互聯互通”,人心相通是根本,教育是基礎。2016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有了良好開端。教育部先后與寧夏、福建等7省(區(qū))人民政府簽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截至2016年底,高校全部開齊歐盟24種官方語言課程,教育合作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遙遠的鄰居”成為同行的伙伴。
清華大學依據“新百年”戰(zhàn)略目標建立的蘇世民學者項目在全球招生111人,并于9月10日開學。習近平、奧巴馬分別致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開學典禮并致辭。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項目,旨在通過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學習、豐富的專業(yè)實踐、多方位的學術交流與文化體驗活動等,促進青年精英們領導力的全面提升,在加強不同國家青年間的國際理解、全球視野和推動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2月2日舉行開學典禮,這是我國公立大學在海外開辦的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分校。目前,就讀于該校的馬來西亞和中國學生已經超過1300人。95年前,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從馬來西亞到廈門辦學,今天我們到馬來西亞辦學。對此,中馬兩國政府高度評價,在聯合新聞聲明中稱贊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是“兩國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過去,我們雖有人員的“走出去”和“請進來”,也有與國外大學的合作辦學,但是,始終沒有國內著名大學“走出去”辦一所完整意義的分!,F在,我們終于有了!
以自信從容的心態(tài)走向世界,是當今教育開放的鮮明特點。既對發(fā)達國家開放,也對欠發(fā)達國家開放;既請進來,也走出去;堅持平等相待,為我所用;評判以我為主,不強加于人;這種自信和從容,正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尊重,高等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基礎性、廣泛性、持久性作用正日益彰顯。
更高起點、更加扎實,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
12月7日-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綱要》第五十九章“推進教育現代化”明確部署了未來5年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全面提高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一年多來,在回望“211工程”“985工程”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思考“雙一流”建設中,更加體會到:我們有獨特的悠久歷史、有獨特的優(yōu)秀文化、有獨特的大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
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頒布,各地圍繞“雙一流”戰(zhàn)略,競相啟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截至12月,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福建、安徽、河南、陜西、內蒙古、甘肅、河北、四川等省(市、區(qū))陸續(xù)出臺了專項支持政策,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掀起了新一輪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熱潮。當然,對于我們這樣的大國,只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做強各類高等教育,需要打牢基礎、補足短板、整體提升水平,形成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們所建設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也應該是一個協調、健康、完整的體系。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我們選擇了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發(fā)展之路,就會一如既往、砥礪前行;就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善做善成。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