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大的生活、工作壓力,使得亞健康人群大量出現;老齡化社會的一天天臨近,養生成了日常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保健、調理更是成為各個年齡段的朋友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健康時代的到來,大家把注意力從西醫學慢慢轉移到了中醫學,并且這門古老而神秘的學科,受到越來越多考生和家長的關注,不僅越來越多的考生開始傾向選擇中醫藥大學,而且很多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同學,也因為各種原因轉學中醫學專業,進入這個領域。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西醫學,通常是對我們的身體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儀器檢查之后,才能得出是否生病、如何治療的結論;而中醫學,則是通過望、聞、問、切來達到病情,更多的時候是對我們身體亞健康狀況的診斷,然后使用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幾項基本的中醫治療方法配合湯藥、飲食等進行治療,最終達到對身體整體調理的效果。但是看似簡單的幾項治療方法,看似簡單的幾味藥材,卻因為個體差異會使用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案,運用不同的治療手法,達到不同的要求。這也正是中醫學神秘的魅力所在!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并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中醫學專業開設的院校比較多,基本上所有設置中醫藥專業的院校都有開設,涉及本科一、二、三批次,并且中醫學也是文科生中有醫生夢的考生能夠填報的醫學類專業。
該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條件要求非常寬松,甚至有些院校可以招收身體有殘疾的同學。但是中醫方面的學科對考生的悟性要求很高,雖然它不像西醫方面的學科,要求考生具備某方面扎實的學科功底,但它卻要求考生具有很強的對中醫藥方面知識的領悟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就像某所中醫藥大學就特別提出:優先考慮中醫藥學世家、名家子弟(直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考生。這與西醫學科的招生就有著很大的區別。 中醫學專業主要學習: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該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體系有: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理論,中藥方劑學基本理論知識,與中醫學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熟練和準確運用四診八綱、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的基本能力和對急重病癥進行初步處理的能力,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閱讀中醫古典醫籍的能力。中醫學專業要培養系統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現代中醫學發展和高等中醫教育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扎實的西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藥學及預防醫學相關知識,具有較強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中醫學專門人才。
近幾年來,中醫學專業的就業情況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并且所從事的行業也不僅僅局限于中醫醫院,而是涉及到了更多的領域,從以下的圖表中,我們就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中醫學的發展和變化。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麻沸散”到針灸,中醫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無數個世界第一。
早年的中醫都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授下來的,好多都是中醫世家。真正以學校教育方式傳授則是在解放后才開始,開辦學校都是中專性質。直到1962年,我國才有了中醫學第一批本科生畢業。至今,“中醫學院”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每年本科畢業生達上萬人。近兩年發展更快,你稍不留神,“中醫學院”就已經更名為“中醫藥大學”了。
“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西醫并重”,是我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藥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中醫在未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