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參加在職專業研究生考試經驗交流會
2011年8月中旬,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全國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拉開了2012年考研之戰序幕。部分職場白領加入考研大軍,他們的目標是攻讀在職研究生課程,為職業生涯鍍金。
隨著國家教育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預示著研究生教育將逐漸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同時培養應用型人才并重轉變,最終達到專碩和學碩比例1:1,專業碩士將與學術碩士平分秋色。吳艷瓊文
為沖破事業的天花板充電
顧先生是外企經理,年過30的他遭遇了事業發展瓶頸。“20多歲的時候升職挺快,幾乎每隔2年上一個title,但自從上了30歲就有點力不從心,精力比不上二十多歲從學校畢業沒多久的小朋友,本科學歷也比不上那些有著留洋背景或者根本就是老外的同事。”每次都與升職擦肩而過的顧先生決定重回校園充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MBA課程,“2年學成還有雙證(學歷證和學位證),在職讀也不會對工作有太大的影響,沒準在讀書過程中能擴大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有利的人脈關系。”顧先生計算著。
比顧先生更幸運的是在某國企任中層的呂先生,還在攻讀MPA學位的他已經獲得領導關于升職的許諾:“不僅如此,公司還承諾能報銷部分學費。”升職對呂先生來說,還真是個意外收獲,呂先生攻讀MPA課程的初衷是為了系統學習管理理論,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職位上去后,明顯感到自己的管理學理論知識跟不上,心有余力不足。”
“激烈的職場競爭是職場白領紛紛‘回爐再造’的原因之一。”教育人生網每年3月起每個月都舉辦在職研究生現場咨詢會。旺季的時候每場現場咨詢會有600人次以上咨詢在職研究生相關信息。網站高級研修主管賀亮說,不少職場人希望通過充電來獲得晉升,而不少實例證明,更高的學歷于晉升有利。“我還碰到過一名企業中層在考取了名校MBA后隨即就獲得了晉升,據說公司擔心他鍍金之后會跳槽,趕緊給他升職留住他。”這些案例激勵著那些遇到事業天花板的白領們爭前恐后奔赴考研“戰場”。
燒起來的在職研究生教育
在職研究生教育到底有多熱?據統計,全國目前有MBA(工商管理碩士)、MPA(公共管理學碩士)、MPAcc(會計碩士)、MEA(工程管理碩士)、法律碩士等39種專業學位碩士。上海華是進修學校副院長時光朋告訴筆者,以MBA為例,2009年全國127所院校招生,2010年增加到182所,2011井噴至236所,上海地區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財經大學等12所院校可以報考MBA課程。報考學生全國2010年突破9萬,上海達到1萬。
連年攀升的學費也成了在職研究生教育燒起來的佐證。教育人生網賀亮介紹,在上海讀一個中等價位的MBA課程均價在10萬以上。MPA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一般也都超過5萬。即便如此,連年攀升的學費似乎沒有影響考生報考的熱情。顧先生就表示,只要畢業后的年薪能與學費不相上下,還是值得報考。
時光朋說,專業碩士都有一定基層工作經驗,而且攻讀的多半是管理類的學位,這樣的人才“隨時能上手”,比起要花時間來培養的應屆生更受企業歡迎。教育部近年來重點扶植專業碩士教育,最終目的是讓專業碩和學術碩的比例達到1:1。對于很多職場人來說,專業碩讀成后拿雙證(學位證和學歷證),在職學習也不會耽誤工作,同時就業形勢被看好,使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表示,在多種因素下,專業碩預計將成為碩考重頭。
考前復習是門技術活
雖說專業研究生的考試相比學術研究生簡單,但對于那些已經離開校園近多年的考生來說,一邊要復習一邊要應對工作,不容易兼顧。
時光朋老師介紹,專業碩士入學考試初試綜合和英語,綜合包括初等數學、邏輯和語文。英語的難度介于大學英語4級和6級之間。“雖然考試難度比不上學術碩士,錄取率也遠高于學術碩士,但要進頂尖的學校,對于那些已經離開校園10年左右的人來說,考試也并不是那么簡單。”而基礎薄弱的考生的復習戰線長達一年,而基礎較好的考生從9月考章頒布后開始復習。
專家支招
現在離考試還有130多天,業內人士也給備考生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結合考試大綱,插補缺漏,全面復習。今年的考試大綱還沒有出來,但每一年的變化不會太大,考生可以參考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考試大綱對照復習;其次,英語單詞要過2遍,在熟練掌握單詞的基礎上,多做閱讀真題,強化訓練。
其次,選擇輔導班,爭取筆試高分。考生大多數在職,時間有限,選擇一個輔導班進行系統化的學習非常重要。考生選擇輔導班時要注意學校的辦學資質、師資水平、口碑等。
最后,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堅持復習。聯考考察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除了智力水平外,心理素質也很關鍵。選定目標后,把潛力挖掘出來,貴在堅持,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